第二章 桃花源
人有人言,猫有猫语。
到丁酉秋分时,我已能与爱猫畅快交流了。
越与它交流,惊讶的事越多。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它的名字。原来它就叫秋分。
它说,它出生在某年秋分的那一天,所以父母给它取名秋分。
“是吗?”我表示不解,“你们猫族也有二十四节气?”
它说:“规律属于自然,人类只是发现。”
“但是,你们也恰好管那一天叫做秋分吗?”我问。
它哂笑道:“我们管那一天叫什么重要吗?翻译成汉语不就是秋分吗?哥,你懂什么叫做翻译吗?不同语种之间对同一事物的对应。”
“别叫我哥,秋分先生,您可比我大多了。论辈分,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至少应该尊称您为先生或者老师吧。毕竟,您有两千多岁了。”若干天前,秋分曾经跟我提起,它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两千多年了。
两千多年,我简直难以置信!这是现代社会啊,哪里有什么神话!
“你真的两千多岁了?”当时我就问它,“就算猫有九条命,也不可能这么长寿吧?”
秋分淡然道:“生命是相对的,因而生命本来就是可以延伸的。这取决于你对生命的态度。”它换了种更加舒服的姿势,“若你放松自己,无闲事挂在心头,时光就会变得悠长。若你完全放松自己,毫无挂碍的活着,时光就会永恒。”
“反之,如果你总是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或者非要证明什么价值,实现什么理想,留下什么足迹,时光就会一晃而过。苍狗白云,瞬息而已。”它继续说,“我年轻时,也充满理想,爱管世间闲事,精力充沛,东奔西跑。后来,阅历深了,发现世间事并不是一厢情愿去努力就可以改变。再大的英雄,也敌不过众人共同的业念。所以,就越来越淡泊。不知不觉间已经活了两千余岁了。”
“你的族类都是如此长寿吗?”我问。
“猫的寿命普遍比较长是真的,因为我们往者不追,来者不虑,施施然只活在当下。但是,像我这样长寿的,却也是凤毛麟角,毕竟,大多数猫,还是同人类一样,多多少少是有追求的。与我年龄相仿的猫,我认识的,也就三四位吧。”
“哦,神奇啊!”我感叹道,又问它:“秋分先生,你老家是哪里?是北京吗?”
“那时有北京吗?”它狐疑道。
“我不是本地猫。”它眼神眯缝,仿佛在回忆遥远的家乡,“你读过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吗?”
“读过。”
“我就来自他所描述的桃花源。那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故事。”秋分说,“秦朝末年,我们先祖随着逃难的主人,无意间进入了桃花源,就在那里定居繁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实也有我们猫族。桃花源非常美,大家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到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渔人,也在无意间进入了桃花源。父老乡亲们热情地招待了他。临别时,众人嘱咐他,此间事‘不足为外人道也’。他满口答应。虽然人们都信任他,但我们猫族还是有点不放心,万一走漏风声了呢?于是,猫爷爷、猫奶奶便召集最精干的几名晚辈子孙,远远地跟着渔人。我便是其中之一。谁知其他小猫们也很贪玩,越跟越多,竟然有百十余名猫。”
我听着入神,眼前仿佛看到上百只花色各异的猫,轻轻地、软软地踩着猫步,在跟踪前面的渔人。
秋分继续说:“果不其然,渔人穿过山洞后,便开始一路做标记,一会儿放块石头,一会儿摆个树枝,分明是要二度来寻。他一个人来也就罢了,如果带成群结队的人来,我们就没有安省日子过了。于是,猫咪们就把他做的标记扔的扔,改的改,打乱了痕迹。”
我不禁想起《桃花源记》所言:“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可笑的是,返回桃花源时,我们也发生了意外。”秋分说,“我们虽然不需要标志也可以顺着气味儿寻回去,然而,当我们返回到山洞入口后不久,却在渐趋开朗的洞里发现一个旁支小洞。这个小洞容不下一个人,所以平时并没有人注意,但容一个猫则绰绰有余。洞里到底有什么?通向哪里?我们都很好奇,那时我们都很年轻,难以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便相约不告诉家长,鱼贯而入。这一去,我们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