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站移 2017.1.4)
年后,仍然非常想逃离西安。不知道当时为何一时脑抽,导致现在深深踏入人间仙境之中难以自拔。 马上要到年度总结了(事实上已经结束了),总结了下自己今年做的事,晚上难以入睡,陷入了每段间隔总会出现的自我否定之夜。今年的状态总体还算OK,然而仍然会觉得每日工作效率过低。思前想后,总结出亮点。
其一,发现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沟通之中。
其二,由于沟通流程上不规范,导致的设计方案产出的低效。
借用最近被读烂了的《人类简史》之中一直在提的点: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队大约是150人,于是大型公司的市场为了匹配需求,会寻找较为优秀的T型人才。然而大团队中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对接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即第一点的效率浪费,以及在沟通过程之中的信息损失是没办法避免的。
那么如何把自己的交互稿/视觉稿利用非常少的时间,100%的传递给开发呢?
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即自己与自己对接。T型人才与π型人才其实相差并不远,想在一个领域做到精通非常难,不过做到【比较精通】(这里指的不是通才)似乎会容易得多。事实上我也一直在不断的践行这点,比如减少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之间的沟通 ,视觉设计师与开发之间的沟通,通常做自己的项目都是直接用编辑器来设计UX。
对于整个团队来讲,我也一直在致力寻找答案。不过这种困扰无数大公司的问题,实在比较难得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第二点,倒是得出了一些方法与产出。
分析了下自己平日的设计流程,同时,把每一小个设计流程进行拆分,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即:设计前期过程,思考,设计,产出(前两者为第三、四部分的准备阶段,这里的【设计前期过程】,【思考】均为短期内容)。
由于短期设计的【设计准备】,【思考】过程不会进行记载(说实话也没有记载必要),在每个人的思考过程中,一旦打断,又要从头开始。累加起来,直接导致了设计产出效率下降。
在此之前,我的leader是在设计方案繁忙期间,固定每天只进行2次沟通,不过这对于团队其他成员(尤其是开发)影响较大,纵观整个团队,产出的效率也是不高的。
前一阵于今年的App store推荐中发现了一个名为Tide 的年度应用,简单概括之,是老掉牙的时间管理鸡汤:番茄闹钟。试用了一下,因为体验还不错,切换成本不高,总的来说效率还是有些提升的。
于是平衡了设计效率与开发效率,用番茄闹钟法进行整个产品迭代过程之中的时间管理,并将其推出应用于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即:考虑到开发,QA,BA,UX的工作周期,以每30分钟为节点,进行开发与沟通的对接,大大的降低了因为平时沟通之间的时间不匹配,也尽量避免打断一方的工作流,即使打断,也是在比较低效的时间点进行打断。
拖到20人的小团队中试用了一下,效果嘛,立竿见影。
之后看来,其实道理跟高中上下课一样,就是控制一个较为合理的瀑布流周期。
诚言,精益思想是个好东西,然而如果大家真的理解这玩意,就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精益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身为技术人员,能够尽力去减少[非工作的工作]浪费过多时间,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