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不速之客的拜访,改变了无数人的节奏,许许多多的人被迫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我的父母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生计而奔波 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学习环境长年操劳着。2016年他们凭着手艺在老家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活简单而温馨。小餐馆倒也很受欢迎,赚的利润也足够我们花销。每个星期放学我也时不时去小餐馆里帮忙;在那里学习;在那里阅读。我快乐的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初中时光。疫情的到来小餐馆已不复存在,我想保留住仅存的记忆。
小餐馆不大不小,里面摆着5张大圆桌子,外面也有一张小桌子,专门供路过的朋友小憩。人们总喜欢围着桌子喝茶,打牌,吸烟,聊天南地北……我一般不会去凑热闹。而我喜欢的地方是收银台后面的小角落,那里几乎是我的地盘,我常常躺在小角落的米堆上看小说,不亦说乎。客人们常常喝酒会喝多,有的喝醉了便不知天南地北大声嚷嚷;有的跑来跑去(跑去厕所呕吐);有的大喊:“老板来一份毛肚!再来一份白切鸡……”各种声音此此起彼伏,可丝毫不影响我看小说。我看我的书他们吃他们饭的。动静结合,婉如一场大型表演。
“老板结账!老板!”无人应答。
“你在干什么!没看我忙吗?叫你结账!”老妈从后厨怒气冲冲得跑过来数落一通。我被吓得眼镜掉在米堆的缝隙里,一骨碌爬起来。
“你好!一共消费125元,找您75……”那个客人拿着零钱和他们的朋友挺着啤酒肚离开了。
小餐馆里能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斯文的;豪放的;猥琐的;有的人吃完便拍拍屁股就走,有的人良心过不去第二天又回来付钱 ,从吃饭能看见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如何。每当我无聊时常常去端菜收拾碗碟近距离偷偷观察,我假装很专业地干活实际上是在暗自揣摩。我观察他们的衣着,行为举止,谈吐,从而大概猜出他们的职业。有的是警察;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某家工厂的老板;有的是百万富翁等。
一天夜里,小餐馆正准备关门时,来了一对老夫妻。衣着朴素整洁,老奶奶搀扶着老爷爷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他们只点了两碗面条,一再嘱咐不要放味精,不要放这么多油“老伴刚刚手术完要吃清淡点。”我的爸爸马上进后厨重新开火,认认真真地煮了两碗面。我的爸爸是个怪人,一到关门时间无论谁来都被赶出去。客人们总是大骂“还做不做生意了!我大老远跑来!”我小心翼翼地在米堆上观察这对老夫妻,热腾腾的面冒着白气,白的面配着青的菜。老奶奶把碗里的肉都夹到另一只碗里,然后夹起面条放在勺子里慢慢吹着。“好啦好啦,可以吃了不烫了来尝尝!”老奶奶的声音带着颤抖,手有些许摇晃。很好我吃了一波很香的狗粮。
时间列车是没有休息站的,永远都在往前开。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珍惜,小餐馆给我留下了很多回忆,有感而发,想让它留下点痕迹写下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