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家长说,感觉教育个孩子真是太累了,明明就这么个事儿,明明就是为了他好,可就是怎么说都不听,就是不听你的!
认真听了妈妈的诉求,看到这个妈妈满心满眼的无奈。我笑笑说:你是很想让孩子听你的话的,因为你觉得她听了你的话,才会变得更好。你很爱孩子,很希望她的人生可以在你的指引下一帆风顺,健康幸福是吗?
妈妈说:是啊,哪个妈妈不爱孩子呢?都是为了他们好啊!可是你说不听啊!
我又说:你是很希望你说什么,孩子都能听进去,能明白你的苦心,同时能态度谦逊温和,尊重到你是吗?
妈妈想了想说:是,她态度好一点,我也不会太生气了。
我说:其实孩子也是很爱我们的,假如,我们跟孩子提意见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请求,商量,而不是命令的口气,假如我们能够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感受和需求之后,认真的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也许,当我们都各自充分表达了自己之后,两个人就明白了彼此的心意,就可以商量出一个同时满足两个人的需要的第三选择了。这就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老公不识趣,领导没人情,觉得生活完全不受控!其实这些都只是因为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用错了方法罢了。
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有一天放学,朋友儿子(10岁的孩子)气哼哼的回到了家。妈妈觉察到孩子生气了,就问他怎么了。孩子就把在学校的遭遇讲了一遍。
原来,他们航模队要选参加比赛的人员。他在初选的时候被选上了,可是中途十一放假,妈妈带他出去玩了,没参加练习,结果决赛的时候,就没被选上。现在只有参加比赛的孩子训练,其他的都暂时停课了。而他的同桌看到他没参加训练,就说他:那你还吹牛你选上了!
孩子本来就很失落,加上同桌又这样说,就更生气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就吵起来了。就因为这个事情,孩子非常生气,以至于都放学回家了,他还是气的鼓鼓的,一肚子情绪。
孩子讲完了事情,超级爱儿子的朋友就开始“帮助”孩子了。
她的初心是好的,她想帮助孩子,减轻孩子的压力,缓解孩子的情绪。
可是她是怎么做的呢?跟其他妈妈一样,她把自己知道的大道理,都说给孩子听。比如,小朋友看你没去上课,误会你也是正常的啊,人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啊;比如没选上没关系啊,我们下次再参加就好了啊;比如你这样生气,气的是自己,不是很傻吗?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很对很对。可是,这些道理没有办法让孩子放下情绪,放下负担。
当妈妈说别人误会是正常的事情,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小气了,当妈妈说你这样跟自己生气不值得,孩子会感到自己性格不好,当妈妈说下次还可以再参加,孩子会觉得失落,有压力……所以,这么有道理的道理,根本帮不了孩子,搞不好还会落井下石让孩子心情更糟糕了。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呢?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个永恒不变,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先看到人,而不是事儿,先肯定情绪,而不是说教。
妈妈看到你很生气的样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了这么大的气啊?
同学笑我!
是喔,被人误解确实是一件让人很懊恼的事情。妈妈也有过被人误解的时候,那时候我也特别生气。
你是完全因为小朋友的误解而生气吗?你这么喜欢航模,可是没被选上,我猜你一定非常遗憾,非常失落吧?
显然是有的。当我们把孩子心里这些情绪都帮助他表达出来,缕清楚了。孩子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内在,这些情绪也就慢慢消失了。
情绪消失了,逻辑思维能力就恢复了,智慧就回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慢慢跟孩子聊事情,聊观点,聊打算,聊未来,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当我们很焦虑孩子就是不听话,我们很气愤我是为了他好,可是他偏偏不领情,不懂我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沟通和表达。
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试着改变一下,也许会有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