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杭州的日子【1】
文/尘一粒
昨天26号,7:30,从阜阳四个小时的大巴到合肥,下午1:18,换乘高铁,4:28到达杭州。虽然坐了一路的车,内心还是比较激动的。想想接下来四天的学习,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品尝到杭州教育的“滋味”,怎能使人不兴奋呢?况且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参加中心校、教育局组织的培训活动,格外珍惜这段美好的“旅程”。
27号,8:30,短暂而神圣的开班典礼过后,便是杭州市教科所所长俞晓东老师的《成为研究者——谈教师的科研意识与提升路径》。我把“成为研究者”这五个字重重地写在笔记上,并画了一个框。看到“成为研究者”这五个字我都兴奋地不得了,为什么呢?最近在读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一书。我所选读的章节第三单元《怎样教得好》,所谈的内容与俞老师今天所讲授的内容刚好“撞”在了一起。两位专家虽表述不同、所选择的案例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
对“研究”的理解,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研究并非就是指高深的学术性研究,一般性的探究、反思也都是研究。研究并不是脱离于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践探究活动,更不是机械地要求老师从事研究。研究就在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中,研究就在与学生交流、处理班级矛盾中,就在校园生活的点滴中。研究不是能不能、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做多少的一种态度问题。针对教学生活中这些看似“常态化”的现象或者是问题时,需要教师不断地揣摩、思考、查阅书籍、观察他人的做法、自己尝试摸索……这都是研究。凡事皆怕“用心”二字,“用心”了可能研究就来了!宁虹老师也在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中呼吁道“研究是我们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
俞老师也提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教师职业的幸福就在于作为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早有论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是的,没有人愿意虚度自己的一生。只有作为研究者,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室,对待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对待校园里的生活,才能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毕竟教师工作的对象与其他工作不同,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每天都是新的、都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
如果把教师看作职业,爱岗敬业便是最初的底线;如果把教师看作事业,爱孩子便是另一重境界;如果把教师作为志业,又将会遇到怎样的风景?
下午去听第二场报告时,同行的吕收老师说“听了感觉很好,但关键在做。”我连连点头,唯有行动才最有力量。
2019年3月27日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