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网站上看到了推荐的电影《鲁西南战役》。是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的介绍。结合平时所接触过的历史知识,看到的影视材料试对这个历史事件做一简单分析。
1947年,GM党蒋介石集团对我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在西北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和在华东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当时陕北革命根据地有“谁敢横刀立马”的彭老总对抗着GM党胡宗南部的围剿,山东解放区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粉碎着GM党军的进攻。东北有林彪、罗荣桓等人在经略着。整体看来双方处于相持状态,哪一方能出奇兵,哪一方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取得有利态势。
GM党这种哑铃式的布局态势客观上为我军开辟敌后战场即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5月,中央军委改变计划,提出让刘邓大军独立经略中原,在GM党布置的哑铃中央开辟新的根据地,并提出挺进大别山,直逼GM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武汉。
6月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
随后,中央军委指示陈赓、谢富治军团渡过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
7月29日,主席亲自起草电报希望刘邓大军克服困难实施中央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便在100多里宽的广阔地面上,悄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在克服了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之遥,面对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关隘,后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的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的不利条件后,到8月27日,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终于走到了大别山,完成了伟大的战略目标。
在稍后一段时间,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也挺进了豫皖苏地区。至此,我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到1948年,我军基本上具备了发动战略决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