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没有道德的人做了一点小事就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故意在老板和同事面前表现自己,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有意表现美德。老子先生把道,德,仁,义,礼,顺序排成这样,也就是说完事要先遵循天道,礼排在最后面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前面的四项,只有虚有其表的礼,乃是忠义之薄而乱之始。
举个例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第一印象还不错的人,看似谦谦君子,有礼貌,懂礼仪,但是相处时间久了,一旦牵扯到利益了,他便会一改往常的谦和,露出阴险的模样。同事A在我眼中,刚认识的那半年以来,他非常热性帮助所有人,有一次领导让我做PPT介绍产品,我脑子里没有墨水,于是他自动的做了一份给我,让我不要告诉领导是他做的,他这个行为让我非常感动。还有一次是一个同事的生日,他动员大家悄悄的给他准备惊喜,当然礼物是他买的,大家只是帮忙搞下气氛,这个过生日的同时是同事A的徒弟关系,同事A还另外买了一份礼物给过几天即将过生日的女生,大家都很感动,纷纷觉得此人是好人。是值得交的朋友。但是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过来看他,而这个人是对手公司的技术员,同事A想把朋友挖过来,但是朋友没有同意,只是说答应在下班后帮我们完成部分作品,于是同事A把我们公司的老板和他朋友拉在一起吃饭,偷偷拍了照片没有让对方知道。他后来告诉我,当他决定一定要朋友跳槽而朋友还不答应的时候,他会把这张照片发给对手公司的老板,我当时惊呆了。
有一次,本公司老板的弟弟过来向他请教业务知识,他看似热心的将所有东西尽数教给他,等那个人走了之后,他偷偷告诉我,这个人很蠢,一定做不长久的。我对他的武断和对他人的漠视很是诈异,虽然老板的弟弟并不是天赋异禀,但是人家非常好学,也善于提问,学习之后回去实操遇到问题又来请教。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轻易的将一个人的未来否定?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同事A在人面前讲礼做的很好,可以说,除了他的职级以上那些人,其他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但是后来他有的操作确实让我匪夷所思,孙子兵法有言,兵者诡道也,但若事事都用诡计,我想这跟老子所说的道,已经大有偏离了!在毫无道德仁义的支撑下,表面功夫的礼真的能够长久吗?真的能让人信服吗?
孔子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是失言,也不失人。
若按照道德仁义礼的顺序言语,这两天我仅仅抓住了仁和义的精髓,失去了道和德。也就是说,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我即失言。若从觉察的视角,我的言论并无对错,仅仅是我的一种理想境界,对于五行属木的人来说,不生长就是罪的偏执,经常没忍住要求身边的人也要积极进取,若看到他们毫无反应,得过且过,完全没有任何危机感,觉得混一天是一天,我会非常的愤怒。对方的价值观与我完全背道而驰,当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不生长的后果就是倒退,特别是针对企业经营。可谓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他听不懂并且无法共情,只当我是在找麻烦,是失言。
道德经有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思是真正心怀善念,遵循大道的人,不会执着于用言语与人争辩黑白。
道德经有言:挫其锐,解其纷。意思是收敛自己的锋芒,化解他人之间的纷争,对于知者而言,不争辩就是挫其锐的重要表现,他们不会显露尖锐的姿态去与人争辩对错。
不说呢,是违反了我的本性,说呢,说完即失人又失言。此两者真是难以平衡,然,此为终身之修心也!
允许亲人撞南墙,看着朋友走弯路,目送爱人踩深坑,因为疼痛是最好的老师。说教是最毒的仇恨。总是介入干涉他人的因果将会的到反噬,这是大理。何况是一个连朋友都算不上的同事呢?
懂得言语适可而止,乃是大修也。说话说到上头,乃是大愚也。
我总说亲人遇到的坎是他们过不去的心魔,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魔呢?因为语言失去友谊,因为语言扰的心乱,一切祸端始于言语。这是我的大劫,说教他人轻而易举,修正自己难如刀山火海,一次又一次的上头。下次在上头,请用冷水泼醒我!
我不会逃避这个坎,若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言论,脾气,收放自如,必有所成也。
回想这么多年,因为失言,引起了多少次祸端。沉没成本摆在这里,例子多如牛毛。若此生无法驯服?失去的这些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