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太慢。
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但还是只挪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地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
上帝啊!为什么?要我带一只蜗牛散步!
但天上一片安静。
喔!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根本不在!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忽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了虫鸣,我看到满天地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恍然大悟。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我的手指轻轻地颤抖着。
原来是蜗牛在带我散步!!!
感谢台湾学者张文亮给我们带来这么发人深省的散文诗,大家都明白这里的“蜗牛”暗指我们的孩子。
那么我来剖析一下这篇散文诗中所包含的属于正面管教范畴的内容。
首先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我"有情绪,有抱怨,有控制,"我"希望蜗牛按着"我"的节奏来行走。客观的看,当人有情绪的时候,是不宜处理任何事情,更不宜主观论断、评估、贴标签,自然界的人和万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情绪好才能做得好。所以当人有情绪的时候先处理好情绪,再处理事情。
蜗牛一步一步向前爬。现在的"蜗牛"们真是背负重担啊:早出晚归,课外有很多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时间被塞得满满的,哪里有快乐的童年?我的大学同学近日就果断放弃了近二十年的好工作,陪孩子逃离了国内的教育体制,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是厌恶国内的教育体制,最重要的是真心心痛孩子。从生理方面看,孩子处在生发阶段,像一株小树苗,你是希望他学会爱、自律、独立等好品质扎根在深深的土壤,还是在他们幼小的枝干上挂满"成绩、出息、分数、名次"等等目标?
美国莱斯大学学者裘斯洛.埃格这样形容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是被放置在一个超常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不是一种人的自然成长,而是一种类似工具的积累进化。”裘斯洛的见解独到而犀利。这无疑给家长提起警钟: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我们是否正在心急火燎地“拔苗助长”?最重要的事,在这样冷漠的、反自然的教育中,孩子快乐吗?她能够成长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成年人吗?
然而学学这里的"我",放手、尊重、观察、聆听,却发现了不同的风景,一片新的天空打开了。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会有体验。孩子的来到,愉悦、丰盈了我们的生命。但是孩子也是一面镜子,人说三岁看老,三岁內的孩子能从妈妈的眼睛里读出微笑和忧愁以及所有的情绪,这是孩子跟母体的一种连接,所以我们很多育儿专家建议爸爸妈妈们无论多艰难也要把三岁内的孩子带在身边,否则你以后别抱怨孩子不跟你亲、孩子不听你的,因为你连陪同“蜗牛”散步的时间都没有。
再说说我自己。2010年我参加过一次学习,每周都要往返于广深一两次,再加上同学聚会,我每次去去就回,多晚都要赶回来,我的buddy茂哥见了我老说我心神不宁,没有临在。那时候我总一笑而过,继续奔我的路。心想我家里有年幼的孩子,请的阿姨照顾,我自然牵挂,因为內心缺乏安全感,有时候还焦虑,这样的心境大约持续了两年。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怎样对待家里的那只“蜗牛”的。
到了上幼稚园的年龄,听从孩子爸爸的,在香港念幼稚园,每天早上6:45要叫孩子起床、用歺,7:30一定要出门,8点前一定要到罗湖关,因为去迟了一分钟,就得自己送过去,一上午就没了。那时候没接触正面管教,一味地催孩子"快点、快点!",没赶上就会抱怨,这种情绪很快会传染给孩子,可想而知,孩子也变成了一个急性子、爱发脾气、大意的小孩,这其间根本就是拖着蜗牛走的,她累,我也累。学习了正面管教后,让孩子自己创造了规律表,有早上起床的、有放学之后到上床睡觉的,遇到偶尔起不来的,就用我们协商好了的方式,遇到拖延时只管温柔地问她:下一步干什么?遇到挑战时也温柔地维护好范畴:这是我们协议好了的,我不想同你发生争执,那样会变成权力之争,我们两个都会受伤,我希望你说到做到,如果你想哭没问题,我永远都爱你。养孩子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之在遇到各种挑战时,我确保自己不能乱了心急了眼,有效地加以引导,孩子是最有爱心最包容的人,你可能前一秒钟吼了她,后一秒钟她就会来抱你。明白了我们的孩子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我们更要好好珍惜。
现在的我,非常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她也健康快乐,每个人都不完美,关键是我欣赏和接受她的一切,我们娘俩找到了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有界限不失温柔,有自由不失坚定,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心也沉静下来,生活相对慢下来,有假我俩就出去旅游,跟着“蜗牛”去散步,真的是她成就了今天的我,在孩子面前,永远要怀着一颗空杯的心。
关于我们的孩子,我最爱先知纪伯伦的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译注:冰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