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应该学点什么?”
每到周末,我都会这样问自己。
每周五,我都要安排接下来两天的学习时间,包括读书、总结、练习......看似很刻苦,但最后好像都没什么进展。星期一上班,问题还是问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以前的文章里,我提到了“行动”、“衡量标准”、“即时反馈”;经过反思,我觉得还需要加一条:“安排时间节点”。
昨天读秋叶大叔的文章,我特别注意到一句话:“助理要知道秋叶大叔的日程表,便于拒绝别人。”
因为,秋叶大叔的事项都是计划好了的,有人要约他,就要尊重大叔的时间。
不会安排时间节点是什么感觉?
想读一本书,没时间;想学一门课程,没时间;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然后就囤着了。
在这方面,Angie洛林给过我一个建议:每个月划定一个学习主题,按照重要程度来排序,一件一件的学。
只是我太焦虑了,一个月给自己挂了好几件事,所以一直没有效率。
Angie洛林的意思,跟大叔一样:安排自己的日程表,便于拒绝新的任务。
这就是找准了自己的“时间节点”。
有了时间节点的学习,是什么感觉?
当我们想读一本书,首先会看自己的日程表:这周安排满了,下周才能开始读;当我们想学一门课程,也会找出自己的日程表,把一些不重要的任务延后。
这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一个谱,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囤积的那些课程,排到日程表上,也不再那么遥遥无期了。
所以,如果你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种焦虑,不妨也试着给自己安排一个“日程表”。它不同于计划,更多的只是提醒你:这段时间,我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如果要安排新的任务,会不会忙不过来?……
在做“日程表”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不能把时间掐得太紧,不能什么都安排进去。
就像扣纽扣一样,第一颗错位了,后面的也跟着错位。
空余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缓冲区”,没赶上进度、或者偶尔想偷懒的时候,这段时间就像救星一样。
“日程表”没必要做得多么完美、不需要精确到“秒”,也不是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
最终目的是:掌握好自己的节奏,知道明天的任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