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是再常见不过的一种花卉,不仅在绿化带常见,在花店也很常见。不过,花店里的月季有另一个名字——“玫瑰花”。
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花店里卖的“玫瑰花”都是月季。尽管如此,广大女同胞对“玫瑰”的喜爱与心动却丝毫不减。
为什么月季会被误称为“玫瑰”呢?这和翻译有关。西方人只用一个词称呼蔷薇属植物——拉丁文是rosa,英文法文是rose。不像咱们中国人,玫瑰、月季、蔷薇分那么清楚。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译成汉语,当时的翻译者遇到rose一词,一般都译成“玫瑰”。大概是因为无论从字面还是发音来考虑,“玫瑰”都比“月季”更加温柔浪漫。
现如今我们也不要埋怨当年的译者不够严谨啦,因为文学作品不可能像科学论文似的详细写出植物的拉丁文学名(比如Rosa galica)。就算译者有心核查原作写的究竟是蔷薇科的哪一种植物,恐怕也无从可考。
既然月季被叫做玫瑰是误会,那真正的玫瑰长什么样儿呢?喏,下面这个就是玫瑰本尊咯:
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精致美艳对不对?和花店出售的“进口玫瑰花束”根本没法比:
这样一看,人们心目中略显乡土气的月季真是比为浪漫代言的玫瑰漂亮多了。
同为蔷薇科蔷薇属的植物,月季和玫瑰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真正的玫瑰,是不能用作鲜切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刺儿实在太多了,根本无从下手,剪都没法剪。。。
另外,玫瑰一般在5月份开花,花期只有一季,这也限制了它被用作切花。不过玫瑰虽然在颜值上稍逊,它的花香要比月季浓郁得多,商业价值也很高,既可内服又能外敷,堪称美容养颜上品。
令人自豪的是,不管是颜值爆表的月季还是芬芳四溢的玫瑰,都起源于中国。
让我们沿着时间轴,纵览月季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汉武帝时期,宫廷园林就已经开始栽种蔷薇。
北宋(960-1127)
月季品种盛载于华夏各地,并开展月季品种选育工作。
1100年前后
北宋迂叟所作的《月季新谱》中记录了41个月季品种,其中包括“银红牡丹”、“蓝田碧玉”等极品,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1621年
明代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中,首次将蔷薇属植物分为蔷薇、玫瑰、刺蘼、月季、木香等5类,并列举了20多个月季品种。
清朝(1636-1912)
月季品种选育进展缓慢,一些珍稀品种断种失传,如一天当中花形花色变化数次的“娇容三变”。
1768年
荷兰植物学家雅坎(Nikolaus Joseph von Jacquin,1727—1817)把月季定名为Rosa chinensis, chinensis表示产于中国,这个学名一直沿用至今。
1800年前后
中国的四个月季品种被引入欧洲,与欧洲当地的蔷薇进行杂交育种。在此之前,欧洲的蔷薇属植物品种选育从未有过突破。
1837年
法国拉斐首次育成“杂种长春月季”,实现了欧洲蔷薇属植物育种工作的历史性突破。不过尽管名为“长春”,这种月季一年只能开一到两季花。1900年以后便难觅其踪。
1867年
法国格罗育成月季品种“法兰西”,从而创造出现代月季的全新系统——杂种香水月季(Hybrid tea roses,简称H. T.,也叫杂种茶香月季)。这个品系的月季四季开花,花型丰满,颜色丰富,至今仍占据月季切花市场的主导地位。
国际园艺界也以杂交香水月季的诞生为界限,将1867年以前育成的月季品种称为“古老月季”,而将1867年之后培育的品种称为“现代月季”。
现代月季约有1万6千多个品种,既是杂交选育的结果,必定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备受人们喜爱。然而花型丰满的现代月季,往往是在品种育成过程中将原本的雄蕊转化成了重重叠叠的花瓣,虽然增加了美感,却也导致了品种的不育。
尽管古老月季品种不像现代月季那么美艳动人,但它们却为现代月季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其本身的延续也相当重要。
提起月季,既为曾经的辉煌而骄傲,又为现在的落后而惭愧。月季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上千年。直至距今400年前,我国月季育种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切花“玫瑰”和绿化用的月季,却几乎都是国外培育的现代月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