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就要来了。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团圆。
———— 六七
从来没有想过,夜深人静时自己形单影只走在回家的路上是什么感觉。
图书馆通明地亮着灯,与这个风残冷月笼罩下的暮色形成强烈刺眼的对比,发紫的眼眶镶嵌着涨着通红血丝的眼球,数不清这是第几个夜熬成的天亮,也记不得软绵绵的脚下踩到的是石板路还是梦境。偶尔抬起头望见天上的月,才恍然觉得宛如隔世,又宛如新生。
考研人的夜,是星沉大海的孤寂。
考研人的心,时而坚硬,时而哭泣。
看着日历上红红大写的倒计时85天,烦躁的关掉闹钟,转身又埋头于书页中。
神游间母亲打来电话,问我中秋节放假回不回家,疲惫的撑起眼皮,喉咙里不耐烦地挤出两个字“不回!”
母亲电话那头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哽咽了一下,又过了半晌才支支吾吾解释说“哦对对!好女儿,在学校学习吧,学习要紧呀,那妈不耽误你了,注意身体!有时间再聊吧,拜拜。”匆匆挂断了电话,我已经记不得这种平淡如水的关心是第多少次了,无奈又觉得费神。
我仍然过着早六晚十二的生活。辗转于图书馆与食堂、寝室三点一线之间,沉迷于英语政治专业课三座大山的脚下。而就算我再怎样拼命努力,时间却总在我叹息中匆匆流过,和我发呆迷茫时的眼光中逃离。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十二点的铃声响起,图书馆的“沙丁鱼罐头”们踏着沉重的步伐簇拥着摩擦着慢慢地从屋子里走出来,霎时间整个楼道里脚步声,书本开合声,柜子钥匙锁头相碰声,鼎沸升腾。目送观察着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向,我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准备出门回寝室。屋外的寒风吹醒迷糊状态的我,一个冷颤觉得浑身毛孔耸立。突然间看到不远处楼下角落里蜷缩着一个身影,我心生疑虑瞪着双眼走进细看,那瘦小的身躯与熟悉的侧影,不就是我的妈妈嘛!我突然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不顾旁人的眼光:“妈!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来了?”妈妈见了我,突然像小孩子般兴奋的猛的站起身来,高高举起手中紧攥着的月饼:“宝贝呀,妈想你,妈想来陪你过中秋团圆节,又怕打扰你学习,保安不让妈进图书馆,妈就在这一直等着你哩。”此时东北的十月深夜,气温个位数字,我望了望眼前这个只身一人坐10个小时火车、跨越两个省份站在我面前的女人,不禁心中一阵酸楚。我一把将妈妈搂入怀中,惭愧的我此时只能用体温温暖她冰冷的身躯。缓过神来在妈妈身后,我发现了洒下一地的月光。我记得那晚,妈妈会心的笑了,那种笑比嘴里融化的月饼还要甜。
突然想到之前读过老舍的《月牙儿》,这是一首关于借月光来怀念母亲的作品,月牙是作者抬头即能望见的希望,是母亲化作尘埃后的悲凉。当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复杂的感慨。从此那天晚上,以后每当抬起头看见天空中弯弯的月亮散发朦胧的光时,我总能想到那个夜晚。
月光果然有着神奇魔力,它能够寄托哀思。千百年前的一个月圆之夜,异乡诗人苏轼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对他乡亲人的哀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每到团圆之际,心中了然无痕,故人淡淡忧伤洒落。
十五中秋团圆之夜,明亮如盘高挂。然而在我心中洒下了一地月光。使我往后的日子中不再畏惧黑夜里行走。母亲在哪里,团圆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