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数日她家和工人们来来往往,渐渐有了些交情。爷爷也开始说得出哪个小伙子比较厚道,哪个人油滑。仿佛进行了门户划分,和她家熟络的人都不怎么去隔壁家串门,偶尔几个两边都来往的人已经被爷爷划分为“油滑”之列。
至于这微妙的邻里关系,多半是由那块石头引起的。家里接二连三丢东西,最后都在邻居手里瞧见,邻居路过的菜地总要夭折一两窝花生,连他们家小儿子跑到家里来玩都要带走一根他看中的竹竿。孩子倒不多说,且当是拿了玩具去,只是这大人,莫不也是生性顽劣,童心未泯?
爷爷是喝过墨水的人,不会选择大打出手,也伤了表面的和气。两家都有小孩,谁也不敢把谁得罪透顶了。最后想了个文人的办法,在一块青石板上写下“好兔不吃窝边草”,这也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恶事,但爷爷还是选择在夜里将这块石头放在了两家交界处。母亲在旁边教她念了许多遍,但谁也没有告诉她这是什么意思,她被这神秘的气氛震慑住了,但还是记住了这句顺口溜。
第二天早晨她却听见家里人说那几个字被人擦除了,一脸的得意神情。不知为何,她听到这话竟然有些后脊背发凉,可能母亲脸上的表情太过诡异。随后她特意跑去看过,的确是只剩下几笔纤细的纹络了。得到证实后她莫名感到快乐,像是唱歌般喊着那句话往家里跑,路过二姑奶奶家的时候,二姑奶奶正在菜园里忙活,听到她的声音直起身子扶了扶帽檐对着她慈祥地笑。
到家里奶奶对她挤眉弄眼,示意不要叫喊,她没有听。奶奶除了平日里自言自语地谩骂,几乎对她造成不了什么伤害,家里杀伤力最大的是母亲。但这回母亲并没有要阻止她的意思,她也就更肆无忌惮了。奶奶并没有真的要阻止她,只是不想明面儿上让邻居如此难堪,说不定晚上回到房里就又会让爷爷明儿再刻一遍。
爷爷倒没有真刻,但近日邻居家的小儿子很少从门前路过了,家里人都觉得是那块石头见了效。那块石头自此就一直在那里放着,直到长了青苔,两家谁也没有挪它,她们家舍不得,而邻居家怕烫手。
原本安静得有些死气沉沉的房子,因为那些工人的到来多增了几分活力。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两个到家里坐坐,而下雨天会更多一点。好在家里木椅子多,不然真要坐在门墩上了。
最初他们过来是和大人们扯闲话,后来一进门就问她去哪儿了。她几乎没有见过什么生人,所以对这群人的热情不怎么敢回应。但她并不讨厌他们,她喜欢他们吹得响亮的口哨,还有嚼在嘴里的野草。她也偷偷嚼过,不过味道不怎么样。
即便是她总躲在门后听他们讲话,并不怎么出来,他们也总是亲切地唤她“丫头”。时间一长,他们的话她也能听懂一些了,她期待着有一天能到他们蓝帐篷里面看看。
这一天下雨,工地上许多活儿干不了,他们又到她家里来玩。渐渐熟悉起来,相互之间也就不再那么客气,爷爷给他们泡了几杯茶后就又开始忙着手里的活,母亲也没有停止剁猪草,他们时不时搭两句话,倒也没有什么核心主题。可能是到后来无聊了,母亲把她叫了出来,让她跳舞给叔叔们看。
她对母亲这个突然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母亲所说的跳舞不过是春节的时候到石板道场看了一次船灯,太公吹着哨子扭来扭去,她回到家也拿着竹竿撑在地上扭来扭去,。但是那根本算不得跳舞,母亲盲目的炫耀让她感到尴尬而难堪。
不知情的工人叔叔以为她只是害羞,拍着手鼓励着她,最后甚至掏出了钱,说是跳了给她买糖吃,这更让她感到局促不安。但母亲似乎没有注意到她的表情变化,再次催促起来。她没有办法在两边人的吆喝声中泰然自若,当母亲也推着她往前走的时候,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往前走。
一阵扭下来,母亲嘴角带着笑意表示着不满,说她这次没有平日里表现的好,因为她没有拿竹竿。当那些叔叔递过来钱的时候,母亲没有让她接,她听到母亲很坚定地强调这是原则。当她看着母亲用沾满猪草碎叶的手推开递过来的钱的时候,她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女人要么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女儿,要么就是太了解,这其中任何一种情况都能成为方才所有行为的合理解释。
但她对那些工人叔叔没有什么成见,因为他们只是想看跳舞,而母亲是想看戏。
后来那些叔叔再来的时候,她变得亲热多了,她更情愿听他们有些吵的聊天声。母亲一度认为那是上次表演的成果,大着嗓门向他们介绍自己女儿的性格脾气。他们也总会提起自己的孩子,多半和她差不多大小,他们手里抱着她,眼里是抱着自己的孩子。
爷爷近日一个接一个地编着各种大小的竹筐,地上摆的都是那些宽窄不一的竹篾,还有一些整竹。奶奶看着地上乱七八糟的竹条不止一次地唠叨,但爷爷不怎么理会,老夫老妻,吵这么多年都已经习惯了。
她喜欢和爷爷待在一处,看着爷爷拿着弯刀将竹子齐整整地划开,好像一点都不费力,那种劈裂的声音让她感受到快意。到了编的时候,竹篾都绽开在地上,像触角一样向着四面八方伸展。爷爷总能将它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到了收口的时候,它们就彻底服服帖帖的了。这个过程就像是驯兽。她常常被爷爷大拇指上的灰白色指甲所吸引,有些笨拙,也有些灵活,就看用在什么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