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30岁左右那个点,突然之间,重疾险似乎成了周遭朋友的标配。保额各有高低,却有共识,需要一个重疾险来提供一个基本保障。
这背后折射的当然是赤裸裸的焦虑,某天,如果上天开了个玩笑,怎么办?在每个人的社交圈里,一定会有某个人中招的实例。加上无处不在的巨大的保险团队的各种营销,和你的朋友圈上一定会出现的,谁谁谁因为重疾而陷入困境的惨状,和与之形成对比的,谁谁谁如何有备无患买了高保额,在重击之下仍保持了生活的质量。
永远不要低估被不断洗脑的作用,我觉得我已经略过思考的环节,内心也默认了买重疾险的必要性。我思考的问题只是:如果必须买保险,多少是适当的?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询问了一位保险员,她给我的答案是,保额按照年收入的10倍或者拿出年收入的10%来支付保费。比方说,年收入20万的人,每年支付2万保费是合理的,或者保额200万是合理的。我被这个答案吓了一跳,第一反应就是疯子才这么干。
接下来,我问了一位当医生的朋友,一般重疾的治疗费用。这个问题很难科学回答,不严格限定范围和前提条件,是无法准确的。我所理解的就是大概率的,普通人漫长医生难免撞上一次的大概率重疾。答案是二三十万软妹币是要的。接着,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治疗费用超过50万,她会选择放弃治疗。
假如我选择认可超过50万的治疗费用基本可以弃疗的话,那么保额显然是不用超过50万的。保险人员通常会告诉说,应该考虑生病期间的各种其他家庭支出啊等等,算下来可能是要200万。上班提到的10年收入的保额,大概也是这个理,就是不能工作了还能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至少10年。
在正常的生活里,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可能是,每年外出旅游,平日里的外出就餐、观影,以及一些社交活动等等是正常的配置。那么,真在遇到重疾之类的事情后,觉得必须维持一致的生活质量真的理性吗?事实上,当我们看到各种陷入困境后的惨状描述,情绪会收到感染,感到悲凉,心智也由此受到蒙蔽。却忽略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有谁能够保证岁月一直静好,不置于险境之中?刚出生的小动物,需要特别的保护和小心才能避免早早成为被猎取的食物。这一点上,作为人类,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担心的。重疾考验的是生存,生活的考虑在生存面前变得很无足轻重。可见,真正的重大问题是生存,而生活不是。生活是一个巨大弹性的范围,起码在生存的考验下,生活是可以轻简到最低限度。如果说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只能说矫情至此,是在无药可救。
为什么我认可按最低限度买保险而非最高限度?因为保险既然是救命钱,就主要考虑救命需要多少钱。一份20万保额的保险,如果从30岁开始交,交25年,基本是要交20万现金。如果,考虑了这漫长25年里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贬值,实在是很不划算的。对于多数人来说,可支配的现金就那么多,保险花的多,可以用于其它方面的自然就少了。如果真的花费很多钱去买一份保险,还不如拿这个钱去买个房子,哪怕车位,一旦有必要,卖了变现,既在变卖前增加了资产和租金收入,又在变卖时抵抗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思考,保险何尝不是一茬好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