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项目立项前的评审,其中设计到产品的很多指标,A君提出了16项指标,要求全部达到最佳指标,列举了市场上的竞品指标,然后哇啦哇啦讲啊,要是达到全部指标最优,我们产品必然世界第一。
这16项指标中,其实有很多项指标是相互掣肘的,指标1好看了,但是往往指标2就会下降,所有市面上的品产普遍,指标平均化,所有指标都是趋于平均,没有哪项指标是冒尖的,但是产品可用,当然这些竞品都是老牌厂商,他们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保持产品稳定第一,创新第二,所以不敢去牺牲部分指标换来另外一部分指标的突破。
在我看来,如果希望产品有所创新,必然需要突破,但是在一个系统级的产品里,指标之间相互关联互斥,那么就不应该要求全部突破,因为根本做不到,转而追求系统中目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指标突破,达到业界最佳(放弃互斥指标的平均化甚至可以拉到底线)。
以教育为例子,小孩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次野蛮对文明(我们认为的)的冲突,本身成长过程中就有无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教育自然也就开始一刀切了,统一的课本,统一的教室,共同的年龄, 共同的。。。 最后,很多本身在某方面是最顶尖的,因为我们的一刀切,变成了平庸的人,没有土壤和环境让他的顶尖才能发挥,我们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最后出来的成绩最好的人很多都变得平庸化了,因为他们平均才能最好,而不是某项顶尖才能最好。而那些在社会上顶尖冒出来的人,真正推进社会进步的人,他们学校的成绩并不好,但是某些单项真的很好。
再举个例子,我们的轿车座椅,现在驾驶位一般都是能够上下左右能调节的,就是几年前,很多车型都是不能调的,我记得我学车的时候,驾校的车不能调节,稍微矮一点的女生,还得带上坐垫去考试。老的车型,车厂就是一刀切,做一个平均值得座位位置,最后,身材不好的人还真不能开车了。座椅比作一个系统的话,我们应该要求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可灵活配置,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不搞平均化。
回到教育,我们可能更多的应该是构建尽可能让小孩施展的环境,多样化的发展,除了正规的学校,也应该有私塾等类似的因材施教的支持环境。
对于产品,也不应该搞平均化的一刀切,不是全局最优就变为全局平庸,手机在诺基亚时代,以摔不坏为重要卖点,而到了苹果时代,摔不坏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用户体验,系统化(软件,硬件等)的高度集成和融合等等,所以,诺基亚的人在2007年买到苹果手机拿去做跌落试验的时候,一摔就坏,肯定乐坏了。但是用这种旧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创新的产品,必然误判,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默认条件,就是用了平均化的指标去衡量苹果产品,那是不合适的。
对于创新类产品,我们应该寻求局部突破,放弃平均化的平庸指标,更应该放弃全局化的最优指标。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产品的指标或者创新点,如何识别出什么是最重要的指标或者创新功能那才是关键。
另,一旦识别出这些关键指标或者创新点,做到业界的顶尖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果做不到,那么产品还不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