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屈原从认识屈原开始。
屈原是楚国的王家贵族,与楚王本是同宗
《离骚》中屈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即是传说的三皇五帝之颛顼帝的后代。屈原的家族与楚王本是一家,因其祖上被封在屈地,故以屈为姓。屈原家族在楚国人才辈出,很多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
虽然不知道屈原是否有兄弟,在家行几,但据屈原说“朕皇考曰伯庸”,说自己的爸爸名曰屈伯庸,则说明屈爸爸在家是长子,屈原的出生是屈爸爸这一支的长房添人进口,那当然是非同寻常的大事。
屈原的出生日期很特别,据学者推算生日是寅年寅月寅日。不知道那时有没有属相一说,如果有,那就是虎年出生的了,属老虎的,这可是将门虎子。
贵族豪门的孕产妇营养条件肯定是很好的,所以屈原一生下来就显得丰神俊朗,光彩照人。屈爸爸一看到小宝宝的相貌,就认定这孩子将来一定是非常人也,马上就给起了个好名字。屈原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老爸一看我生下来的相貌,就立即赐予了我好名字)。屈爸爸给屈原起的名是正则,字是灵均。所以,屈原应该叫屈正则,又可称之曰屈灵均。 太史公《史记》曰屈原者名平,说屈原叫屈平,字原。不管是平、原也罢,正则,灵均也罢,都是希望屈原能胸怀远大,做一个处事公正,治民公平的圣贤之人。这也是屈爸爸世家大族对长房子弟寄予的永葆家族昌盛不衰的厚望。世家子弟一出生就重任在肩。
屈原从小就注重学习,学习很刻苦成绩很好
越是大家族,对孩子学习抓的就越早越紧。至于现在,有人提倡让孩子尽情玩耍在无忧无虑中快乐成长的说法也没有错,这样的孩子长成后,肯定是个好劳动力。屈爸爸家显然不缺少劳动力,所以,屈原从小学习学得很刻苦。《史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并不是屈原生辰八字好,生而神灵,实在是学习抓早抓紧的结果。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意思为我总是担心赶不上趟,怕老天爷不给我更多的时间,白天在山上采木兰,晚上在河边拔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夜以继日如饥似渴汲取养分。屈原学了很多经世济用治国理政的知识,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信任和重用,所学的知识就都派上了用场,这是贵族出身的好处。
屈原的官曾经做到相当的大,却没能做长久
《史记》说: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意思是屈原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内政上参与楚王军国大事,发号施令;外交上迎来送往,帮楚王处理国际关系,很能办事,楚王也非常信任他。
楚怀王的左徒级别多高?当时,楚国除国君外,最高军政负责人是令尹,令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比后来封建王朝的宰相权力要大得多,而左徒的职务再升迁一步就是令尹。(一定要找个参照,如果说令尹是正国级,则青壮年时期的屈原在楚国是一个既管内政又管外交的王亲贵族领导,大概相当于副国级)。
古代官员权力的大小,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其官级的高低,而是和他与君王的物理距离远近成正相关,离君王距离越近权力就越大。按照屈原自己说:“忆往昔之诚信兮,受命昭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大意是:往日深得信任,经常向全国宣讲传达君王的旨意,继承着先辈功业教化国民,对国家的律法决疑断惑。勤于国事尽心尽力,即使小有过失也不会被治罪。当时的屈原是贵族,是高官,是近臣。
不会奉迎的文人在乱世做官,并且还身处权力中枢,风险可想而知,即使不是怀王、襄王当道,其结局恐怕也是大概率不妙。
正值壮年的屈原,被怀王疏远了,渐渐的就失去了怀王的信任,按照屈原自己的话说是“心纯尨而不泄,遭馋人而嫉之”,大概是只知道埋头做事,不怎么会搞关系,尤其“迷不知宠之门”(不懂邀宠的门道),不会“哫訾栗斯,喔咿儒儿(阿谀奉承强颜献媚)以事妇人”,就是书读多了,不会邀宠献媚,被小人离间了君臣关系。先是被怀王疏远,赶出都城,再被继位的襄王赶得更远,屈原活了60岁出头,小半辈子在愤懑忧愁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