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剩余的年假都用掉了,明天就踏上回家的路。想起梁遇春叫做《途中》的那篇文章,倒有许多期待——靠窗,见外面的景象往后退去,可以肆无忌惮地发发呆。
今天来说说关于回家的情绪。
1
回家的第一感觉是累,尤其对于我这种做了很长时间的宅男来说。要整理衣物,收拾心情,还要起一个大早。天还微亮,路上行人稀少,打着将睁未睁的朦胧双眼。
若是平时的周末,相同的时间恐怕还在同周公侃着笑话。
路途的开始和过程都是累。
节假日是返家的高峰,路上堵得惨不忍睹。印象最深的一次,早上八点半的发的车,硬生生地等到十点。
我的行李均以轻便为主便有此感慨,更何况那些提着大包小包的人。所以在我的心间,我是很佩服可以远离家乡数千里的人的。
我在福州的时候,回家的路途只有两个多小时。在车内待上这段不长的时间,依然让我觉得有很强烈的不适感。一是置于公共的空间,人多声杂;二是有的时候要不得不面对一些无法直视的东西,比如读大学时候有次回家,大巴车上赫然播着上个年代的唱片——一些无名的歌手,穿着三点式在那边唱着歌,当年清纯正义的我真的是无法适从;三是车厢内的其他元素——座椅布上的污渍,过道的味道等等。
2
我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出过县,17岁读大学是我出的第一次“远”门。我父亲送的我。我第一次进城,看见了那时人生未曾见过的那么多的车,和道旁十几层便觉得是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自己日记本上记录的激动心情。
随后是很长时间的不适应。
大概大学前单调的生活让我成了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我喜欢安定的状态,出一次远门心里便会五味杂成。
工作了半年,然后回一次家,就会这样。
那个时候的“近乡情更怯”更多的是因为对安稳生活的改变。我曾经以为在骨子里面我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
当时决定去上海也是想了许久。出发的动车票被退过一次又买了新的,我还是想留在那个生活工作了很久的城市。不过身边多的是让我离开的元素。
“你要多出去走走”,我很感谢这句话。
3
对于安定的生活,我的看法变了许久。我不再是那个周末只会待在宿舍的“宅男”。如今,走过了老上海的许多地方。周边城市也去了很多。
原来,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这样的;原来,游子吟是写在这样的江南明珠之上的;原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这种感觉;原来,秦淮乌衣巷口的夕阳斜得很美;原来我打江南走过,真的可以体会得到一座小小的寂寞的城。
……
我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更多的地方,去看看书里描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4
但是,还是要回家。
那里有你孩童时候的回忆,老家后面那条潺潺的小溪,你记得以前高考夜读听见的蛙鸣;那里有看着你长大的家乡父老,他们曾经与你描述过你很小时候便能吃得很多的话还在耳边;那里还有你未见外面世界前的童真和梦想。
最重要的是,那里有着无可替代的安全感。
记得春节过来上班有听到上海本地的同事说起假期的安排——全家人在北海道吃着当地的小吃,末了,加了一句:他的父母是可以卖了房子去旅游的那类人。
我被这种价值观震慑了许久,不过还是无法苟同。在我的心底,现在的我还是需要一个地方去做自己最后的港湾。
5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果带回去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