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原文】
前此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
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今译】
三国时,在魏国,以前的诸葛诞、邓飏等人驰名誉,有些沽名钓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好多有名气的人只重清谈,嘴上会说,不务实际,还整天互相吹捧,帝疾之,魏明帝曹叡对此很厌恶,不满意。
卢毓有真才实学,为官清正,很受魏明帝的赏识,明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被推荐的都是一些有名气的人物。
“时举中书郎”当时要选拔中书郎,魏明帝曹叡,在下的诏书中说:“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这次选拔,是不是能得到人才,在于卢毓,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人才不能选用虚有其名的人,不要只看名气,名气如同在地上画的饼一样,只能看不能充饥。”
卢毓回答说:“圣上说得很对,选拔人才不能只看他的名气。 但是,名气毕竟反映了一定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名气说明了社会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因此可以根据名气来发现一般的人才。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比一个人身上的其他素质更为重要,任用官员先道德而后才能,而对那些修养高,行为也好,又有名气的,我们不仅不应该厌恶和排斥,还应该重用。
“我认为关键是应该对他们进行考核'明试以功',看他们是否真有才能。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只能依据一个人的名气来判断,而名气存在着“真伪混杂,虚实相蒙”的情况,所以结果往往不可靠。”
魏明帝听了卢毓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重新制定考试法,作为考核官员的法则。
【赏析】
“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概括成“画饼充饥” 、“充饥画饼” 画的饼子是不能吃的,更不能用来解除饥饿,同样,光有想法,凭空想象而没有实际行动,那想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必须付出努力才行。它启示我们,做事要做实在事,脚踏实地。
后用“画饼充饥” 比喻徒有虚名,毫无实际用处,不实用无实惠。
也用“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凭借空想作自我安慰。feed on illusions.
卢毓(? ~ 公元257),字子家,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他小时候家境贫苦,10岁丧父(他的父亲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他跟着自己的兄长一起生活,遇世乱,不久,两个哥哥死于乱世。
卢毓从小就非常聪明,学习很刻苦,以有学识显名,曹丕为五官将时被任命为门下贼曹,后任冀州主簿。
曹丕即位称帝,魏国建立后,卢毓任吏部郎,后改任黄门侍郎,屡升至吏部侍郎,司空,晋爵容城侯。
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在魏明帝曹叡一朝很受魏明帝曹叡的赏识和重用。
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