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灰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了一个“壹灰影话”的小栏目,不定期做,希望做到随性而中意。现在也准备做到“简书”里面,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虽说是简书新人,却是电影赤子,望觅同道中人。
这期影话,壹灰想说说毁誉参半的文艺商业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从评分来看,豆瓣秉持一如既往的苛刻给到5.6,M1905电影网给到5.8,时光网仁慈地赏了6分。在壹灰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国产爱情片近年来噱头总是很足,结果大多让观众们的期望贬值。更何况《全世界》又占原著改编一列,尽管书是由张嘉佳的微博发文整合,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但总会因为改编众口难调而有原著党群起而阀之。出于想讲的中肯一些,壹灰拜读了原著。
原著讲的就是一个个最普通的故事,平凡而操蛋的生活。其中有些心情,赶脚怎么得有点儿个人经历才能体会。正如张嘉佳本人讲的,33个睡前故事,高兴了您就看看,“随便打开一篇就可以”,兴许能产生些共鸣。
而电影终归戏剧化了,且不说是不是狗血,因为生活有时本来就很狗血。
壹灰是北方人,在南京读大本。三四年光景,怎么着也算熟悉了些江苏的方言。在读《全世界》的时候,感觉总能捕捉到些许亲切,鼓楼、新街口、北京东路,这些熟悉的地名儿,以及作者的用语方式。到底张嘉佳是南通人,言语间多少可以辨识出来。
哪成想,张嘉佳作为编剧,携手张一白,完成了改编界又一大手笔。张导自己的家乡是重庆,茅十八就从泰州人摇身一变成了重庆人,渝中半岛的十八梯也有了象征意义,而他最后一死成就了荔枝的“人机恋”;幺鸡还是那样胆子小小的,路过陈末的全世界,却成了一段电台爱情中不能说的秘密;猪头最终没能跟另一半在一起,书里女生叫崔敏,电影里变成了燕子,燕子终归要飞走,猪头依旧用行动守护着回忆里的爱情。唯独稻城没变,那里成了永远的净土,成了故事的终点和起点。
不过,这样的改编是否讲好了三个故事,众说纷纭。
壹灰觉得,改编让人物鲜活起来,究竟不像书中那样略微干瘪;张导擅长群戏,群戏总有弱点,试图面面俱到,免不了有一两个角色个性不够鲜明。在众多流于俗套的处理手法中,我想至少,猪头和幺鸡,这两个人物的塑造算是成功的。
故事情节上,谈两个。
其中一个,猪头追车,是追逐爱情的一张空投支票。
“燕子,你带我走吧!”听得令人心碎、无奈。
猪头的爱情,终不敌岁月,你可以说是因为异地恋,不同的环境把两个人越拉越远;也可以说是,“跟不上别人的脚步,就不要抱怨”。我们都说,生活还是要继续,猪头却选择了不忘记她。
陈末说:“燕子你如果不回来的话,我认为所有的爱情都是吹牛。”
所谓青春里太容易说“好”,青春又负给多少誓言和约定;爱情本来就不伟大,最好的爱情终究留在了回忆里。
至于幺鸡在公路上回头冲着车里的陈末大喊,让我们看到幺鸡的另一面。有时候说,一个人坚强的让人看着心疼,我想大概就是幺鸡的故事给我的感受。幺鸡自卑,可谁又指导,她骨子里也有一份倔强,支撑着她走下去。
“谢谢你,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看到这个片段,我们耳畔回响的是林宥嘉独特的声线。
而这个片段,让我想到两句歌词。
“我听说谢谢你,会让泪流不停”
以及
“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
在看完《全世界》和写完这篇文章之间,我看到有一篇影评直指张一白的风格:
玩儿他20年前就驾轻就熟的东西
诚然,导演的风格内核没变,似乎变了就不是他了,是自行贴上的标签。
如果伍迪·艾伦没了欧洲情结,王家卫没了极具个人特色的镜头和台词,他们吸引我们的地方又在哪里?就算二十年前,导演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电影创作中所谓的“套路”;那么二十年后,借助新的拍摄手段和剪辑手法,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与时俱进。试想,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必定要付出代价,但最终若保全了完整的自己,“就是上帝还给你的利息”。更何况,大众仍旧在不断消费张一白的作品,这是一个导演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匆匆那年》,再到《全世界》,其间又有数不胜数的类似影片登陆院线,不由得令我们感慨,情怀到底值几个钱?的确,情怀被近年来许多制作不达标的片子玩儿坏了。但是,我在《全世界》中,多少看到了一些对情怀的思考。别的不说,单从展现老重庆之美来看,给情怀上了色,平添不少意趣。
然而提到我们路过的爱情,有的犹如春日和煦的风,有的却是混杂着酒精和性的过往。《全世界》原著中,有一篇“河面下的少年”,还有一篇“青春里神一样的少年”,大抵类似后者,是飘着泥土味儿般的真实。至于为啥都是少年,我也觉得神奇。如果他们被搬上大荧幕,又会是怎样?
其实这样的青春,印象中有一部片子,叫《左耳》。虽然没有做到很极致,但是可以说,它带着国产情怀类电影又向前走了一步。
总之,谈论爱情的诠释,无疑,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讲述的故事又是千差万别,壹灰不好在这里给出一个周全的评价。不过,之前提到的那篇影评说,张导曲解爱情。基于谁都没办法讲清楚什么是爱情,我想这样单纯为了博眼球的影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那些没有做过全面功课就大谈“烂片”、“不真实”的言论,怕是会误导很多观众的观影取向。
不过壹灰也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张一白近年来花大量精力制作国产爱情片。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监制,如果能够放慢脚步,不一定像陈凯歌两三年一部、王家卫四五年一部,至少也更多揣摩一下爱情类题材的电影表达,表达出爱情的更多面,这样给出的解读也许才会更服众,更细腻,也感动到更多的人。高产固然可喜可贺,所谓“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观众期待的更多是上乘之作。
当然,张导可能终归不像他大学同学孟京辉那么“愤青”,敢打着“恋爱圣经”的旗号宣传他的经典实验性话剧——“恋爱的犀牛”。
不过所有的宣传,究竟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我们依旧不能低估如今观众的审美能力,最终解释权还是要交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