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相思之情无计可消,眉头皱纹刚刚舒展,心头之意又起,这样的相思意何尝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即便十多年过去,当初读的这词,到如今依然清楚明白的记得,熟读诗词的朋友,大抵知道这是李清照婚后丈夫赵明诚外出诉相思的词,也是这“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十足的早期作品之一。
李清照十八岁时(1101年)于汴京嫁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可谓门当户对,二人同为高干子弟,李父时任礼部员外郎(六品官员),赵父时任吏部侍郎(三品官员),婚后她将精力放在文学创造上,也同他一起研究金石,二人夫唱妇随、如胶似漆、可谓琴瑟和鸣,这样的父母之命,对于李清照来说,也是极美好的。
当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相处时也必是互相砌磋,她嫁于他时,他还是太学生,而她早已声名鹊起,算得上当年的公众人物,是真真的女神,媒婆也定是踢坏了好些门槛,女神的养成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书香世家的熏陶。
对于李清照而言赵明诚大概也算得上灵魂伴侣了,当她因父亲被牵累,他为她四处去奔走。后来,她为了洗刷他的冤屈,欲把多年携带的金石献给高宗,从而历尽辛苦艰难追随皇室逃亡路线,却也在逃亡中将诸多收藏尽数遗失。
在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亡,二人从此四下流离。真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多年心血,也在那时流失,想想之后明朝牵国都历时之久,用人之多,耗费之资,大概也可以想象二人当初携带多年心血逃亡的艰难。
即便逃亡时候,也带着那些金石,也足见那些金石对李清照夫妇的意义。
赵明诚亡后,当李清照改嫁于张汝州,从发现张汝州的虚情假意,到告发丈夫同受牢狱之苦,那不到百天的婚姻,也许令她更加心灰意冷,也更怀念赵明诚的温柔,怀念当年的汴京。
大概因为怀念,才能让她愿意殚精竭虑地去编撰《金石录》。
我们的爱国女词人和后来的陆游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主张北伐收复中原,陆游期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寂无望告乃翁。”而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宋王朝的不满和怨愤。
他死时,1129年,她四十六岁,早已知天命,从十八岁到四十六岁,二十八年,从来聚少离多,他是她想要奔赴的家,他走了,她也没了航向,身体和心灵都无处可归。
当她独自一人,天涯飘零时,她望着没有尽头的天涯路,他还活着的时候,尚且有个可以奔赴的方向,当他离开,留下她一人天涯漂泊,其中凄楚无人可诉,只能落于笔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秋日里满地落花,几杯酒也难抵秋风寒凉,无情最是秋风,最冷不过那颗饱经风霜千疮百孔的心。已经是昨日黄花的她还有谁能像他当年从心里怜爱。
独倚窗前,细雨打湿梧桐树叶,一直到黄昏都淅淅沥沥,点点滴滴,都道是“一层秋雨一层凉”此翻情景,一个“愁”如何能表达。
这一首声声慢的格调显然比琼瑶阿姨小说无数排比的格调高出许多,聊聊几笔将凄凉晚景、内心凄苦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望断了天涯路,却只得见旧时相识雁,望不到当年那个翩翩少年,恍惚中醒悟,她与他早已天人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