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课程设计
这学期八年级的艺术课因师资调整,绘画、木工、包括泥塑均由我一个老师来带。多科目集一身这对专科老师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革新和挑战,正好也是这么大孩子的发展主题。于是在设计课程时,我尝试把三科相互融合,不再分割板块,放在长线课里会根据主课节奏、项目进展等实时环境灵活掌握,互相调剂,使艺术课程的实施尽量保持创新感和鲜活性。
二)教学实施概要
艺术课一般集中在每天下午时段,对于同时还担任其它多班艺术课的老师来讲,面对孩子们如走马灯一样的轮换转场,还要力求如何把课上出品质,老师课前必须要做足准备,在授课环境、课堂氛围营造上煞费心思。比如给他们固定的工作室式的上课环境显得非常重要:素描室、木工房、陶艺室基本满足了他们各科上课条件,除此,春天里组织他们去户外写生,去感受自然。
除了上课环境,另一个课程关注重点是建立合适节奏,搭建课程关联。比如泥塑课与绘画课结合,当他们充分体验了动手“捏塑”,再去描绘对象时,自然是“得心应手”,效果立竿见影。有了深入感受和体验后使得他们在绘画或塑造时能够慢下来了,一幅作品要经历2~3个课时来完成,这跟以前一两节课完成(不知深入)大为不同。
木工课上版画项目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历经设计版面,倒模复制,粗刻和精细雕刻,反复修改等过程,一直到最后的油墨拓印。每一步都走的很深入,很慢,又因为是他们自选的喜爱题材,整个过程他们很享受。
艺术熏习中,慢下来其实才是真的快。
而在他们充分体验,保有丰富志趣又直面问题和挑战时,老师能一直在旁边,扮演一个艺术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的身份。
三)教学主题
绘画:概括来讲,素描和色彩是这学期练习主要内容。石膏几何体,简单静物人体比例速写等涵盖了素描基础练习。透视风景画,自画像融入了色彩基础运用。还有油画棒,色粉画,油墨版画等多材质多画种美术体验。
木工:这学期带他们体验了木板雕刻。原计划是合作完成一个主题版画的分版制作,但在实施设计时,她们更期待有个性化表达,老师便给了机会,让她们释放自我。
泥塑:侧重于塑造和塑形,陶艺杯子塑造和烧制(引发实用艺术志趣)柏拉图几何(应合主课板块)人脸及面部器官塑造(结合绘画自画像进行)甚至在我带三年级建筑板块时也让他们随机加入摔砖坯,体验一把传统泥塑手艺(可惜她们已经不买账,被视为重口味)
四)教学反思
转眼之间学期结束,老师才意识到时间真短,总觉还有很多内容、项目没完成,成果匮乏,意犹未尽。
但同时检醒,是否老师有点贪多了,就绘画而言最明显,占了很多课时,体验太多项目,难免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之嫌。或许是想着这帮孩子面临毕业离开,临走多带些走,假以时日,慢慢消化吧。
想到此,老师也自我释怀,临近毕业,对孩子们且送去祝福和祈望:未来路上,多遇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