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题解】
花言巧语者,一定是为人处世不讲原则、表面讨好别人、实际只图达到个人目的的人。
这种人,孔子是一贯反对的。孔子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巧言、心口不一。
这种质朴精神和本色的态度,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内容。
巧言令色的人往往轻薄不务实,一味追求外在的悦人而不去修养内心的仁德,摆着伪善的面孔混迹在人群之中,摇唇鼓舌,惑乱人心,使人上当受骗。
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归纳出天下两种最不仁的人,其一是好犯上作乱的人,其二便是巧言令色的人。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识人无数,所以总结出这样的人“鲜矣仁”。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
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仁德的。”
//我的感想//
所以说仁德不是靠装的,是靠内心真实的发心。
自己是不是依与“仁”在做选择取舍,最有发言权的是自己,而你说出口的自己是不是“仁”也还是只有自己知道。
就比如,
“好人好报”,为了得到“好报“而做“好人”,如果没有你认为的“好报“降临到自己身上,那还要不要继续做好人呢?
“有舍有得”,如果你是为了“有得“去“舍”,那么没有你认为的“得”,反而感受到的是“失”,你还要不要继续“舍”呢?
依于仁心做好人,依于仁心去舍得,内心平稳情绪佳,“巧言令色”远离啦。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