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本书的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部分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营造良好用户体验所需的5要素以及5要素之间的应用关系。
二、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行业专业术语紊乱、个人知名度的打响、工作流程的具象化。
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这点待工作实践喽。
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入门前的科普读物,帮助我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框架;帮我解决了毕业半年来遇到的一些困惑;与《启示录:打造..》互补,这本偏抽象。
个人思考部分
1.怎么理解产品设计
大多数人对于产品设计的理解很是模糊,有的单纯理解为五官体验、操作体验、审美体验等(即产品形态),但更多的是单纯理解为如何去定义产品(功能设计)。
功能简单的木椅子,把产品设计单纯理解为功能设计没问题,但功能繁杂的APP则需复合着去理解产品设计这个概念,功能设计与产品形态设计将互为表里,做好用户体验这一说法也就由此诞生。
2.结构层与框架层的区别?
结构层决定信息在不同页面上的分布,框架层注重信息在单一页面上布局。
结构层中的交互设计更多涉及跳转去向和跳转方式,框架层中的界面设计更多涉及元素的排布。
3.如何安排我们的工作流程?
不可能说得一个个完全确定好后再做下一步,那样你的效率会极低。
按道理做任何事情前都得以上一层的为依据,一步步发散,但实际上总有自上而下(表现层至战略层)引导改变的时候。
4.用户需求
毕业以来,我发现我对用户需求的审视所花时间甚少,一方面是周围的人大多没有这个意识我无法直接做学习,另一方面是我不知道在这方面有啥方法论,后续可以尝试用王者来做实验,实验的最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建立人物角色卡片(人物角色卡片的建立能让你说话更有依据,让你的每个决策有更大的可能不偏离主线)。
在建立人物角色卡片之前,可以采以下方法进行用户信息的搜集: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用户测试、现场调查、任务分析,这些方法可以互相糅合。
你从用户那儿能获得的需求类型大致能分为3种,1是清晰明了的好意见,2是治标不治本的模糊方法,3是天马行空的伪需求。
5.范围层的内容需求
重要的是定义展示什么内容和更新频率,而不是展示的形式。
内容清单的罗列,可以尝试给王者微社区罗列,然后考虑是否与战略层有冲突。
很多时候管理层会很注重产品特性,即应该有什么样的内容,但我们总是得保持清醒,帮助他们思考使用这个产品特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还要注意在否认他们产品特性需求的同时“赞同”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忽略,这个赞同的过程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各个需求之间的优先级判断也是在这个阶段根据战略完成,而战略的优先级有时候能直接明确,但有时候得靠公司政治。
PS:一个将极端情况展现出来的界面大概率是对大部分用户不友好的界面
6.关于刺激\王者微社区的tap思考
刺激tap做好之后,貌似就不再进行信息架构的调整了,原因或许是我们没有内容监控机制去供我们判断哪些东西是玩家想看的,没依据是臆测自然就没有改进动力。或者说我们没有能力在分类TAP前对用户做比如可用性测试、用户调研、卡片分类测试...
再往大了看,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对信息架构做出太多有依据的改动,这里具体可以联下一点来考虑。
7.框架层-页面导航
1)设计标准
这一块设计不好,会让你在结构层的设计付之一炬
①所选的每一个tap都要能让大部分用户有点击欲望(王者部分按钮没做到,刺激就更糟糕了,这方面的测试是没人做过的,后续可以尝试使用卡片分类法测试 )
②清楚知道每一个分类之间的关系,要能让不同目标用户都能清楚且快速找到他想要的(结构层如果分不清就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比如乱归类等)
③要保证当前页面与导航有关系(其他的内容是否会有助于我达成特定的信息获取目的,或者说导航推荐页面能不能让我与本文产生关联,又或者说能让我产生那种源源不断看下去的欲望)
2)常见结构
8.框架层-界面设计中文字的排布一样重要
我们常常会不去太多顾虑文字的摆放方式,不会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平时写文章会在意文章结构,做产品的时候反倒忽略了?
9.表现层相关
1)评价视觉设计的角度
①使用“这份设计能不能更好地作用于用户功能的使用或品牌的实现“比评估“这份视觉设计好不好看”要更好(你的视线首先放在哪儿,这个首要视线是否满足于产品的战略要求?其实更好的方法是从屏幕侧面眯着眼逐步走到正面,看吸引你的点在哪儿)
②视线遵循一条流畅的路径,如果页面让被测者感觉元素在跳来跳去,甚至有些拥挤,那你的设计可能有问题
2)如何理解人们的视线移动?
不是随机的,是所有人类共有的、对于视觉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原始本能反应。
10.如何运用好这5要素?
①清楚知道你所做的每一个改动,都是处于哪个层面的
②清楚知道你所做的每一个改动,都是上下牵连的
③大多数时候你总得在不同做法之间努力权衡,且最终结果总是会让你感到沮丧,其实这很没必要,保证你在做出每一个决策之前都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能让你负担不至于太大。
④用研很重要,如果实在做不了太详细的,也最好能用好身边的资源
⑤很多人推崇高保真原型测试,但不要寄希望于一个测试能改变产品命运,完整的产品思考流程才是根本;
⑥产品的设计大多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你需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细细推敲,哪些地方需要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