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仅是“谋生”,还需要想着如何“生存”。生活被打得七零八落,除去工作的必销时间,留给自己,真正属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如何在这样碎片的时代,满足大脑对知识的需求,缓解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的焦虑?《逻辑思维》节目的创始人罗振宇在最后一期的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五大关键词,助你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关键词一:人格
阅读跟书学,但跟人学效率更高。
我们买书,买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书,认为看完这本书就能够将这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了解个大概。可事实真是想的那样美好吗?其中的某些个概念,道理当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书籍的存在,原本是在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并不方便的时代,作者为了记录那留存在脑海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机会遇见领域里的牛人,去学习存在牛人脑海里的知识。
罗振宇有一个习惯,每次有机会遇见些佩服的读书人,就会问他,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漂亮的文章值得推荐?关于这个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你有什么意见?拼命地问。为什么?因为这样学习的效率更高。牛人是知识的载体,他的脑海装的是他看过的书,经历的事,阅过的人,跟他们学自然节省时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试着能否从他们脑海里淘些新知识,新概念,新见解。
关键词二:概念
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世界本身就很复杂,它怎么能变成知识呢?回忆学生时代读的政治书或是数学书,老师会要求我们梳理框架,每章节的内容主要在说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方便我们确定章节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也就是概念,于是乎,用概念来搭建书本的基础框架。想想看,书中其他的文字描述不都是为了让学习者加深对某个概念认识麽?
有相应的概念作为基础框架,接下来要做的,不过是边学边进步了。发现某个知识跟某个概念有所关联,便把它放入那个概念的篮子里,这样便不会让知识显得“脏乱”。
关键词三:缝合
知识要缝一针才是你的。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读了一本书,当下觉得非常有收获,但没有对那一坨知识做任何加工,久而久之,忽然发现对那本书的印象少之又少。或者干脆是合上书本,啥也没记住。怎么办?恩,告诉自己,只是“看过”就以为只是是自己的,我们未免也太天真了。旅个游不也还要拍个照发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吗!
那么如何缝合呢?自己试着表达一次。看到欣赏的文章,点个赞是不够的,要不了多久,你全忘了。那怎么办?想办法证明我们来过啊!首先你可以试着写评语,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下欣赏的观点。或者有条件的,也可以换种输出方式,像罗胖的逻辑思维视频,你也可以尝试着录个小视频,用不少于三个观点来进行逻辑上阐述。还可以试着“教”这种方式,你会发现,当跟别人阐述一个观点时,自己是需要真的理解,才能让对方听懂的。
关键词四:碎片
碎片化时代,碎片化学习。
说到碎片,很多人会纳闷,不是应该提倡系统的美吗?如果你已经不再处于学生时代,那么看看当下,拿出一整段充裕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容易吗?很多人把时间售卖给老板,售卖给社会,售卖给家人朋友,留给自己的还有多少?所以这里说的碎片提倡的是小额的时间段里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而不是因为这是碎片时间就用来打游戏看八卦,这才是浪费啊。
关键词五:目标
有目标,有方法,要行动
人间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我们阅书、阅人、阅世,看过许多有道理文字,听过许多有见解的话语,为的是什么?是将它们囤在脑海里,记不得用呢?还是等到下一个推荐的产品出来,将他们换掉呢?随着囤货的增多,我们对事物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意见,但是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知识只在脑海里呆着,它可能就呆在那了,没有点实质性的改变怎么行?所以需要找一个方式将它们整合起来,证明知识真的是可以帮助人,塑造人的。
当人生切换到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时,一切都整合起来了。这三种方式的背后无一不需要知识的积淀,而一旦有所行动,才会有触碰未知的可能。
有谁会拒绝改变呢?
总结:学习方法五大关键词
人格:跟人学,而不是跟书本学,效率会更高。
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缝合:只是需要缝一针才是自己的。
碎片:在碎片的时间里,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目标:目标明确,采取行动,才能把知识落实为成果。
——木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