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喜欢把两个互相爱慕之人的相遇冠以美好的名义,仿佛轻轻拨开这层表面的相遇,内里便是彼此诉不尽的过往。于是大家喜欢矫情又深情地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在自欺欺人这件事情上,人总是乐此不疲。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但是宝黛绝对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回中,红楼梦全书的宁荣二府的整体背景和各色主要人物在贾雨村和冷子兴茶余饭后的谈资中被一一提到。本回目读起来会比较慢,但是细细读完,可以在心中形成一张人物关系网。至于更细节的事情和人物,待到日后的回目中一一填充。
第三回,全书在黛玉进贾府中徐徐展开,黛玉因母亲贾敏过世,父亲要到外地做官便打算把她送到外祖母身边。荣国府富贵奢华,外祖母护若至宝,众位亲戚众星捧月,然而她依然无比孤独,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小心翼翼地过活。
宝黛初会
黛玉进贾府引出了贾府各位女主人公集中的出场,每个人的三言两语中可以窥探其人的大体性格。宝黛初会是做着浓墨重彩描述也是读者津津乐道常读常新的情节。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时彼此的印象。
初来乍到,对一切事和人除了新鲜之外,更多的是敏感。因此黛玉的内心活动比较丰富,前后对比十分鲜明。
见面之前,她未报丝毫希望,宝玉对她而言只是一个被娇惯坏了的纨绔子弟,内心鄙夷。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而待见到宝玉时,黛玉大吃一惊。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此!”
那个时候的黛玉,内心应该是像被一片光洁的羽毛慢慢扫过吧。
这边,宝玉作为一个“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富家公子,他无法无天地长大。对于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他没有太多心理活动,便脱口而出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对于他的这句话,旁人一致认为是“胡话、疯话”,然而我相信,只有黛玉是听进去了的。不仅听进去了, 而且记在了心里。从一开始自众人口中得知的“混世魔王”,不想相见甚至有些鄙夷,到初次见面的犹如故人,短短的一刻钟经历了如此反差。诚然,黛玉的内心是清高的,更是自卑的,她很难走近别人同时也很难接受他人。所以这种倏然之间的转变,对黛玉来说无异于生出一丝希望的救赎。也正是因为这样,日后她的欢笑和眼泪、欣慰与委屈,皆源于此。
可想而知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这样不同寻常的相遇,两个人彼此契合的认知,足以给黛玉敏感无依的内心以极大的慰藉,同时无疑也带给了她过多的期待。
“何等眼熟到此!”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小时候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在一点点长大后注定会越走越远,于是心事越积越多的日子里,若能遇上三两知己,懂你说出的话语、懂你的欲言又止,简直是幸运至极。
关于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宝玉外貌描写
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女子一直是黛玉,虽然她刻薄、苛刻、小心眼、虽然她敏感多疑、虽然她迟迟不肯放过自己,甚至不优雅不那么识大体,但是她最像一个活生生有温度的女孩子!
刚刚经历丧母之痛,又寄居外祖母家,孤独无依的弱女子心中该有多么不安与惶惑。而且可以说,这种孤独无依的感觉始终伴随她左右不曾消失。这个时候,日复一日对宝玉暗生的情愫是她在那些日子里的希望,也是击垮她的致命毒药。
黛玉拥有冠绝女子之容貌、有细腻灵巧的心思、满腹诗书一身诗意。这样美好的女孩子,迎接她的却将是孤苦无依的命运。
充满神奇色彩的还泪之说
第一回中,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甘心追随他到人间,将自己一生的眼泪还给他。然而讽刺的是,黛玉从小身体欠佳,自小遇到的瘌头和尚给她两条建议:一是除父母外,此生再见不见外姓亲属;二是再不许见眼泪和哭声。如此方可安然度过此生。
然而黛玉这两条禁忌全部犯了,而且很彻底:她不仅见了外姓人,而且还住进外祖母家,周围全是外姓亲友;她此生的使命就是还泪,怎么可能不见眼泪。所以看来,黛玉所希望的幸福从一开始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她所谓的幸福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悖论。让读者在书外惋惜之余、只能伴以沉重的叹息。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一个是大荒山无稽崖练就的顽石。说什么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纵然已经失却前世记忆,我们的面目也全然改变,但是今生的第一面,我知道我曾经见过你。多少让彼此的泪儿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缠绵悱恻的故事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