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初中就听过了。可,那时的我,懵懵懂懂,不清楚含义。时至今日,也只能内心懂,却无法言语表达一二。
直到近日,偶然间听到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农夫被老虎伤过,有一天,他听见人们在谈论老虎伤人。听见大家纷纷议论:“是呀,老虎太可怕了!”农夫一听“老虎”二字,顿时面如土色,浑身颤抖,神色和那些谈论老虎可怕的人完全不一样。
谈论的人,只是听说老虎伤人可怕,这是常识,可他们未必真懂。而农夫切实真切的感受过老虎伤人的可怕,所以才会有当时的反应,农夫是真懂。
这不就是“格物致知”的体现形式吗?
近日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让我有一种无力感——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小朋友却写不出东西来?
作文批改完毕,看着有些孩子写“放风筝”全程不写风筝怎么放,只写景物和对话。我问孩子“你们是不是很久没有放过风筝呢?”小朋友告诉我“是的”
回想起近日看过的那个故事恍然大悟——没有真实的经历与观察,你让孩子怎么写?凭空想象吗?
所以,也许我应该去设置情境,然后一步步去引导小朋友,从字开始,慢慢到词,再到句和篇。
应该教会他们如何观察,然后再是用词与积累。
格物致知,不格物如何致知,作文如是,所有的学问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