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份
我大学毕业,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但是我自己并不喜欢,从小喜欢画画的我,决定选择一个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职业,于是我就选择了交互设计。
2015年初
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交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考试,347分的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那年的录取线是350。
尽管没考上,但是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我做的这个设计行业不仅仅是视觉,更多的在商业,社会,产品体验,科技几大领域,尽管想进一步了解,但是根本没有接受商业项目的机会。
2015年上半年
我找了一家设计外包公司,规模很小,工资很低,但是能让我有实践的机会。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老板根本就没有设计思维和产品思维,商业规划和管理能力都是很渣,导致身边的人员流动很大,我也明白我不会在这里待很长时间,于是尽可能的多负责一些项目,以便获得更大的成长。
2015年中旬
中关村那边的创业氛围被推向了高潮,我辞掉工作以独立设计师身份去为他们提供服务,我来到了创客空间,接触了一些创业团队,很浮夸,商业模式都是一拍脑袋,但是你能说什么?我为他们做了重新的规划,寻找目标人群,由于当时的能力所限,对于商业的理解并不到位,现在想想如果他们真是听了我的,估计也会很迷茫。
刚出来工作的人,总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即便是现在,我也总会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那时候认为,成熟的人,起码应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发现了自己的劣势,能力不足,并且眼高手低,在创业的风气中我也产生了些盲目自大和无耻的虚荣心。
2015年下半年
我来到创研所,认识了很多设计师,我认为我的导师张子建对我帮助很大,首先就是平面设计上面,告诉我了一些设计技巧。其次就是他研究的设计思维,起码让我感觉,原来这种思考方式应用在很多大的项目中。最后,就是他擅长运营和推广,特别擅长推广一个活动与品牌,这种方式很巧妙,在国内很适合,也能够很快的提高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眼界。
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交互设计,但是我根本就没做出什么成果,除了一个思维导图的工作坊,很匆忙,其他时间都是在接私活,做UI设计,小赚了一笔。
2016年初
离开了研究所,我又感觉回到了去年,整体的UI设计招聘遇冷,是时候让自己踏实一下了,UI设计师这个职业虚幻的泡沫互联网一样,慢慢的会破碎掉,留下来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与其抱怨,倒不如花点时间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回想一下之前自己哪里走错了。
在这个时候,不能慌乱,机会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