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一份时间安排表,这是清华大学学生马冬晗的规划表,非常详细,也很充实。
一周七天,每天都是6点起床,6:40自习,上课以外的业务时间,基本都是自习听英语,一直到凌晨1点才睡觉。
第一次看到这份安排表时,我内心是震惊的,作为能进清华大学的精英还如此努力奋斗,再想想当时的自己,十分汗颜。
同事小吴也被这份计划表惊住了,连夜如法炮制,定制了一份学习提升计划,美名其曰向学霸学习。
看着他摆在我面前的学习计划表,我有些愕然:
“你确定没写错吗?每天晚上花1小时练习英语,你不是最讨厌英语吗?”
小吴一脸坚决:“正因为英语差,所以我才要练习啊。”
我说:“可是作为产品经理的你,不应该把有限时间聚焦在你的专业上吗?每天花1小时去学习暂时用不到的英语,现在是你补短板的时候吗?”
01
木桶理论,也叫短板理论: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读书时,老师要求我们全面发展,不能偏科。否则,你可能会与985、211无缘。
为了考个好大学,我们恶补短板,因为高考制度决定了我们只能如此。
这种均衡思想,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深蒂固,
可职场真的适用吗?
人常说“物以稀为贵”,如果不稀有,那价值就大打折扣。
职场亦如此,没有核心竞争力,你就只是随时可被抛弃的一颗棋子。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简言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职场,想要C位出道,拿出你的实力,不然就只能泯然众人。
02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遥远的原始森林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住着一个猴子家族。
家族里面有一条规定,那就是任何猴子都有权拥有一根枝条,直到它主动离开为止。
猴子分为三种:智商50以下,50—150之间,150以上。想想看,若干年之后,猴子在树上会呈现出怎样的分布状态?
大部分人以为猴子的分布状态,应该与智商一样,从高到低三层分布。
可事实是:
智商150以上的猴子和少数智商50以下的猴子排在第一层;
大部分智商50—150之间的猴子排在中间层;
少数智商50—150之间的猴子和大部分智商50以下的猴子排在第三层。
为什么和大家预想的不一样。
高智商的猴子,自然能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少数低智商的猴子,抓住枝条不放,碰上好运气就完成了屌丝逆袭;
中等智商的猴子,反而因为不安分也不聪明,最后只能困在第二层,甚至落到第三层。
正如现实中的我们,能“拼爹”的都已抢占先机,剩下的只能“拼命”。
可大部职场人的“拼命”,都只是在拿时间换工资。
等到公司裁员时,公司不会因为你有苦劳而心生怜悯,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你,迟早会进入下一批裁员名单。
03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要成为某领域的专家,需要至少10000小时。
按比例计算下: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但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日的八小时工作,基本都被任务排满了,很少有时间能精心学习专业知识。
假如我们每天能投入两小时(早起晚睡各一小时),一周学习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二十年。
扣除其它突发状况可能占用的时间,你真正投入的时间还有多少。
如此少的时间,还要被你平分到短板或其它兴趣上,
那你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多少年?
如果你已经浪费了前半生,请好好经营你的后半生。
别再着让自己泯然众人,你本该优秀。
余生不长,别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