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请一位大厂的HR来直播间做访谈,大家当时聊到一个话题,你怎么在日常工作中,看出哪些孩子来自富裕家庭,哪些孩子来自所谓的“底层家庭”?
这位HR讲了自己见过和接触过的一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
比如他以前经常去参加一些面向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越是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相对更自信,更从容,更有逻辑性,是一种见过世面后的淡定,而那些底层家庭的孩子,有时来面试,竟然还要家长在旁边陪同,问问题的时候,有时候还要家长代答,如果孩子回答了,旁边的家长如果觉得没有如他的意,还要不停补充,之后就变成家长和孩子的争吵,互相埋怨。
还有就是入职培训阶段,更能看出来底层家庭出来的孩子表现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因为从小被家长娇惯的很容易自尊心超强,受不得哪怕一点气,一点坎坷,另一面有了对比后,又容易产生自卑心态,怕被人对比和评判,更不敢承担工作上的责任,以至于在职场中很容易被淘汰或者很难快速的向上走。
其实这些都是这个孩子家庭教育在这一刻最终表现出来的形态而已。说白了就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他们对于伴侣、孩子的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上斤斤计较,但是对于家庭大事儿,如长远规划、孩子的择业和学习等却缺少远见。说白了,小事说不停,大事拎不清,这是一个家庭不幸的根源。
一、在小事和一些细节上反复纠结
如果我们有机会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家庭,会发现很多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一个位于城市郊区的一个三口之家,可能在中午的时候,这家的夫妻,可能就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了十多次。
从中午谁负责做饭,谁应该打扫卫生,谁多做了家务,谁接了几次孩子,到你给你爹妈买的东西比买给我爹妈的贵……
两人越说越气,谁也不肯让步。
一点小问题就争吵不休,几句话就针锋相对,这既坏了自己的心情,也是折磨对方。这样的家庭会陷入恶性循环中,越爱计较,日子就越过得不顺心。
想想坐在旁边一边刷手机,一边看着父母闹闹哄哄吵架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对家庭生活有信心。
真正幸福的家庭,不是没有磕磕碰碰,而是有不较劲的智慧。丈夫碗筷堆积着没及时洗,你与其劈头盖脸地一顿骂,不如温柔地提醒一句。伴侣多买了两件衣服,你与其骂骂咧咧地指责乱花钱,不如好言商量。事事都不顺眼,处处都得挤兑下,整个家就会处于负能量磁场里。
何况如果整个家庭每天把大量的时间,都耗在这样的家长里短里,孩子如何才能开阔眼界,家庭如何才能成长。
曾经有个孩子问,“学好数学有什么用,我上街买菜又用不到二元函数”,有位老师非常幽默的答道:不要用“学数学有什么用,连买菜都用不到”给自己做学渣作借口,虽然买菜时用不到,但它可以决定你在哪里买菜。
是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的所有世界就是,家,菜市场,那他们的世界也的确不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成长空间。
二、在大事上拎不清,没有任何主见
张雪峰说:“穷人的孩子走向社会成熟,至少要晚10年,20岁以前头脑基本属于懵逼状态,因为父母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教育太少,既没赚钱能力,又不懂人情世故,不会教给自己孩子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有的爹妈会无缘无故的爆发咆哮,歇斯底里的愤怒嘶吼,从小到大基本都是封闭与世隔绝。尤其是内向、自卑的孩子进入社会的前3年,基本上就是煎熬的摸爬滚打,心理素质、口才、智商、情商通通不行,只能靠自己苦苦摸索,受尽人世间的冷眼,尝尽人世间的艰难困苦,才能得到一点点可怜的人生经验。”
为什么底层家庭出来的孩子就这么难,就是因为天天用小事儿来填满自己空虚的生活,用忙碌来遮掩在大事上的无能。
还记得神童张祁炀吗?
多少人为他可惜,有人这样评论道:真的是祖坟冒了三次青烟,被他无知的父母硬生生地给摁下去了。张祁炀10岁考上大学,明明复读就有机会上985,却被父母以贪图“最小年龄上大学的神童”的虚名而放弃;有去德国留学的机会,却被父母硬是留在北工大;他要求在北京买房,结果父母却骗了他,暗地里租房子住,错失北京房价暴涨的机会。如今的张祁炀已经彻底躺平,没有固定工作,时不时需要父母接济。不得不让人唏嘘,父母的目光短浅,扼杀了他一次次改命的机会,也阻断了家庭上升的通道。一个家庭,有什么格局,就有什么命。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理应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人情世故,并且帮助初入社会的孩子给予几个最重要阶段的人生决策。然而,贫困家庭往往自身难保,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孩子的精神需求。更甚者,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巨大,情绪失控,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学到的更多是如何在绝望中挣扎,而非如何在阳光下成长。
这种成长环境导致孩子们在进入社会时,既没有赚钱能力,又不懂人情世故。初入社会,他们仿佛被扔进了一片陌生的荒野,四处碰壁,备受冷眼。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啊!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人交往,没有人告诉他们社会的规则,他们只能在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摸索前行。
人生路看似漫长,其实就关键的几步,读书、结婚、工作,有智慧的家庭会帮每一个成员走好这几步路。
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家庭的决策层次在哪里,成员的幸福指数就有多高。”
一家之主的格局,决定着家庭的未来走向。如果在重大抉择上,主事之人不辨是非、不晓轻重,家庭可能就一直被锁在底层。
凡事一起有商有量,做好规划,考虑好得失,一个家的光景才能一年比一年好。
所以当一个家庭,能在大事上多点智慧,小事上多点糊涂,轻重分明又相互包容,这才会变成兴旺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