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意义之前,我先讲一个我们家和读书有关的故事——
《文化苦旅》(新版)拿到手的时候,我和那人正在起摩擦。
因为天性拖延,我早晨总赶不上班车,所以基本都是他开车顺道将我送到公司。以前我们在车上有说有笑,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但自从有了内战的败絮之后,车内便成了各想各事儿的陌生人景象。他听着音乐开车,我坐在后排一会儿望着被雾霾笼罩的天空发呆,一会儿望着城市的车水马龙叹气,然后,在持续“无能为力”的悲叹下将心情转移到了思考自己的人生上。我想到了我每天路上的时间,每天路上一个小时,除去休息,一年得有二百多小时,如果将之用在读书上,那得读多少书啊。如此一算账,我立马开始励志了。就这样,我把《文化苦旅》带到了车上,打算以此开启我车上读书的新纪元。
他开车,我看书,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开始看这本《文化苦旅》时,我才发现以前我一直认为它是那种自己读不懂的学术散文而不愿意去买它是多么地错误。它那么庞博,那么深邃,那么透彻,不禁让我在刚读《寺庙》一文时就感觉到了思想的进步——世界在对比中变得清晰。
起初,我像读其它书一样采用默读的方式去读,但后来我发现它实在太有份量了,以至于我用默读根本不能将之拉到大脑去理解与思考,于是,我开始大声朗读。
管你高兴不高兴,管你冷战不冷战,管你喜欢不喜欢,管你放不放音乐,反正夫人我就是要张开嘴朗读。我大声地读,用声音去刺激大脑接收并理解书中的文字。而这样一试,我发现效果真不错,真的是达到了“读懂”的效果。
我就这样每天在车上爽快地读着,感觉心情也好了不少。当读到《道士塔》一文时,我忽然发觉那人在路上不再听音乐了。他是在听我朗读吗?是的,他是。因为,我发现我每天拿起书要翻开书的时候,他的手顺而也就把音乐关了。哼,我偷笑着。
当我读到《黄州突围》中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变化时,他竟然像一个沉睡多年忽然醒来的睡狮一般发出了唏嘘之声,忽然道出了两个字——自省。是对他自己说,还是对我说,是对我们的冷战说,还是对我们的职场说,我不想追究,但至少我可以肯定,冷战的冰开始破了,而力量就是来自于《文化苦旅》文化精髓对他思想的触动。于是,我每天更加热烈地朗读,同时开始对自己的声音加以修饰,而这样,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发音,治愈自己平时不喜张嘴的弱点;二是让自己抑扬顿挫的声音拴住他的耳朵,让他逐渐发展为我私人订制的“听觉动物”。
他的彻底复活的是《抱愧山西》一文。为啥?因为他是山西人。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虽说是没见到老乡,但是当听到余先生对晋商那样透彻的解读后,他不禁也要“泪汪汪”了。他说余先生将晋商的发展解读得这样透彻,而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竟然对此一无所知,实在是惭愧。他说当年的晋商应该多读读书,把文化融于经商,用文化武装头脑,那样应该就好一些了。不过他又说,晋商的衰败也是因为遇到了那个时代啊。
我不说话,听着他忽而检讨,忽而分析,忽而评论,心里有些想笑。但是,当我到了公司门口下车时,他忽然扒着窗户对我说:“今年再回家的时候,我要带你们娘俩把沿途的文化景观好好看看。”
我笑了,因为这句话就像雨后的太阳,“哗”地就把我心中的阴霾驱散了。
《鱼尾山屋》开始了。当我读到:“大家都拒绝理性,拒绝反思,有时看起来似乎出现了理性与反思,其实都只是斗争策略。这样,每一方都被自己绑上了‘精神盔甲’,表面上强大而勇敢,实质上狭隘而气闷。更麻烦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人群,是无法照料好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结果都因生态沦落而失去真正的个体尊严”时,他终于是抑制不住自己了,思维开始瞬间发展扩大,他说:“这段话让我想到我们的婚姻,我太狭隘了,以后,我以身作则,要多理性,多反思,也许这样才能照料好家里的生活秩序,才能像个男人。”
这一句,让我多日的郁闷心情瞬间灰飞烟灭,他竟然醒悟并检讨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啊!当然,我也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我给他读书带来的,意识到书籍对家庭的治愈意义有多珍贵!
插叙这一段故事,主要目的不是让大家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而是想让大家从中体会到女性读书对家庭幸福的构建有多大的意义。
女人是水做的,是感性的,是细腻的,是柔和的,而女人的这些品质恰好和书籍所包涵的细腻丰富的营养不谋而合。多读书让女人拥有纯粹质感的知性美,然后让这份知性美去构建自己的幸福。而这,也算是以柔克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