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建荣,坚持读书打卡第76天,阅读书籍《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读书感悟:界定仪式,在治疗中使用界定仪式可以更好地丰富来访者的人生故事,界定仪式认可来访者的生命故事,并对故事进行重述。界定仪式让来访者获得一个新的选择机会,他有权选择外部见证人面前讲述、呈现自己的生活故事,这些见证人会根据某种特定的方式回应,认可,重述来访者的故事。外部见证人不是平常那种有点反馈(肯定、指出正面内容,祝贺等方式)也不是根据专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外部见证人的任务也不是提供建议,做出结论,给予讲道德故事或评判。他们的任务是将来访者的故事中哪些对自己有吸引力?哪些故事让自己联想到新的内容?外部见证人和这些故事相关的个人经验是什么?以及听这些故事之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外部见证人的重述,是对来访者生活价值的强烈共鸣与高度认可,此外,通过重述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外部见证人参与来访者的生活。他们与来访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生活主题,或者是类似的生活经历,这些都是更好地丰富发展来访者期望的生活故事。
艾莉森、菲昂娜、路易斯与杰克。飓风的隐喻。唤起了他们深深的共鸣,艾莉森对他们在生活中看重的东西是什么的反思?也引起了他们深深的共鸣。艾莉森的反思与为他们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使得他们充满自己在乎的那些生活目标和价值观,这让他们能够重拾这些目标。路易斯非常激动地谈到,在重述过程中,他体验到一种被肯定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强烈,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这种体验。菲昂娜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完美"的所有期待,这使得自己从中受到启发--这使得能够说出自己从未说出的话,开始挑战生活中那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力,菲昂娜听到这些目瞪口呆。一时竟无以言表,他启发了妈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新闻。
杰克对此深受感动,需要他挑战自己和路易斯关系中的老习惯,反思一些“习而不察”的预设-一那些预设给路易斯强加了不少压力,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防御。邀请听众来加入咨询访谈,常常会得到这种效果,但如果没有咨询师通过提问有效地组织这个重述过程。就不大可能会出现这种效果,这里所展示的提问方式是在我多年探索这种重述对话经验中形成的。
听众参与。治疗实践中界定意识的形成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我和好友兼同事大大卫`艾普斯顿开始在家庭志咨询中积极的邀请群众参加会谈,这会唤起“听众"的好奇和提问,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有机会诉说"奖状”所代表的意义,有时候这是他们力量的证明。在家庭治疗中,邀请听众参与的做法,引发了我们对叙事隐喻的探索,在治疗中,我们意识到,丰富生活故事非常重要,这样做可以让来访者面对问题时能够看多种可能性。而在此之前,来访者可能都意识不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是我们意识到个人叙事的形成过程会受文化习俗、文化制度等社会建构的因素影响,受这些因素的话语权力关系的影响。界定仪式的起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所做的人类学实地调查,主要是在这个社区开展。梅耶贺夫把当时组织的社区活动论坛称为“界定仪式"。治疗实践中的鉴定仪式我们发现听众对于丰富人生故事的发展,建立对个体身份的深度总结,对于支持、拓展来访者生活中的期望内容都非常有用。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的方式呈现在社区成员及应邀参加的外部见证人面前。让他们可以体验到对它们故事所表达的身份声称的承认。体验到这些身份声称的真实性。干预他们对生活的塑造过程,并且不必与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发生冲突。
既定仪式的结构在治疗中实践中。界定仪式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一,当事人讲述重要的生活故事。二l,应邀参加界定仪式的外部见证人,三,当事人对见证人的复述进行再复述。讲述在这个访谈的过程中,咨询师要找机会提一些问题,鼓励来访者讲述其对个人身份的认同,对其关系的认同相关的重要故事。复述,重述的是来访者故事中吸引外部见证人的部分,丰富地描述对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外部见证人做复述的关键之一是他们的“承认”,见证者的反应不是表达同情或者共情,而是表达共鸣。咨询师要听众参与到咨询中所导致的结果负责,这种责任的承担可以表现为咨询师对听众重述的组织。帮助外部见证人的作准备,承认来访者所表述的想法和行为。复数的内容必须基于仔细倾听,是他们所听到的特别吸引的部分。表达对复述的时候不能以加强的语气。在说到为什么他们会对那些东西感兴趣时,说到这些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的时候,要从自己的角度。不要以大多数人习惯化的方式对来访者的故事做反应,包括表达观点,提建议,做评判,理论化等。四种提问方式。一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事人的表达上,二把焦点放在画面上。三把焦点放在个人共鸣上。四把焦点放在触动上。画面、共振、共鸣和宣泄。形成新的生活认同和自我认同。重拾自己经历中被忽略的内容。重建生活中的价值与目标。为一些不理解的经历创造新的意义。熟悉之前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自己的生活技能。踏出超乎想象的一步。超越常规思考。描述的是一种在见证强烈的生活场景时的反应。再次复述。见证人的表达有哪些内容特别吸引他。那些表达唤起了什么画面和心理景象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这些表达触动了自己的哪些经历。外部见证人的表达把他们的思想带到了何处,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有没有对未来的行动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叙述、复述和再复述三个阶段的转换。在做复述时,外部见证人不能把听众掺合进来,他们和咨询师说话不直接针对听众,只是与咨询师互动。宣泄的扩展。当来访者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时,往往会觉得空虚,孤立、麻木,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好像生命结冰了,外部见证人对宣泄的承认,可以成为有效的应对方法,外部见证人说明自己如何欣赏来访者的故事。当咨询师感到外部见证人的重述能够特别引起来访者共鸣的时候,可以在界定仪式之后和外部见证人探讨是否可以扩展宣泄。选择外部借展人。重新定位家庭成员的外部见证人习惯性地反映与家庭中的紧张关系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使得他们很难被打破,在界定仪式上要改变以往和来访者的交往习惯。咨询师在界定仪式对话中的责任。对过度吹捧的应对方法:重述哪些是具体表达触动了他们?对"自传倾向"的应对方法:重新聚焦于来访者表达,很明显你听到了的故事触动了你自己的记忆,你是否愿意多说些你听到的故事中,哪个方面最有力量?在咨询师的启发下,外部见证人会调整自传式的讲述,慢慢转向传统的复述形式。见证人不再关注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事件,而是有些考虑界定仪式中来访者的故事。对"妄自菲薄"的应对方法:妄自菲薄,可能是为了对方而贬低自己,不利于产生共鸣。另外还有一个危险是让来访者产生一种自己是英雄的认同。对表达苦难的应对方法:咨询师需要提一些问题引出那些痛苦表达背后隐含的来访者的价值,希望、梦想等等。警告,有时候如果咨询师的立场态度不够坚定,有可能无法承担起引导外部见证者的回应责任。结果发现,外部见证人慢慢开始用用以往应对模式,将来访者的生活理论化,做假设、评估来访者的表达,并根据专业知识进行诊断,形成对于来访者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或是根据心理学中常见的专业话语开始其他实践。尽管我对这些现象提出警告,但这并非意味着我批评那些未经深思就对来访者生活做出习惯性反应的外部见证人。技术、匿名化与伦理。应用录音、录像技术帮助外部见证人对于来访者的生活故事作回应进行复述,再复述。关于匿名与否,对大多数参与者而言都不是问题。极少有人在和我的咨询中拒绝邀请外部见证人参加,这些治疗活动与伦理守则是一致的,如果担心这些活动与专业协会的伦理有冲突,就一定仔细研读那些道德规范,并根据那些规范修改这些实践,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结。界定仪式的治疗实践有助于在再现这种对于来访者表达认可的传统,可以唤起来访者深深的共鸣。丰富故事发展,增强个人主观能动性。也可以提供一个基础,让来访者可以进一步面对自己的困境和问题。当咨询师打破一对一的治疗访谈外部见证“认可”的效果慢慢呈现,在看到这些效果,看到这种治疗方式的重要性之后,这种不自在,不舒服感觉自然会慢慢消失,同时这并不代表咨询师的贡献不重要,而是只有咨询师通过提问,引导外部见证人的复述。仔细监控那些重要的想法。才会让来访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