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岳
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1919年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翌年任上海印书馆编辑。
才华横溢的方孝岳,毕生从事文学、经学、佛学研究,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文章背景
陈独秀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时,邀约小自己18岁的,还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方孝岳,为《新青年》写一点商讨文学改革的稿件。方孝岳感到意外的惊喜并马上答应了。后来他便写了《我之改良文学观》。陈独秀将该文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方孝岳畅谈自己的观点,促进当时新文学革命的大讨论,发挥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了自己所力所能及的作用。后积极响应新文学的革命,他成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逻辑及其清晰,一环扣一环
首段,先讲了为什么要改良文学
然后说以西洋文学之眼光考究我国文学史之得失,必须展现出两方文学史的不同
于是详细论述了西洋文学与当时的中国文学的不同
1,中国文学主知见,欧洲文学主情感
2,中国文学界广,欧洲文学界狭
3,中国文学为士宦文学,欧洲文学为国民文学
其次,提出改良文学应该知文学以美观为主,知见之事不应该列入
先说了无国民文学的原因
主因:学术与文学混为一谈
要点:1,国境内无外种之杂入;2,无新学术之发明;3,文人言复古
又说了改良文学的做法
慢慢来,稳稳走(急进反缓,姑缓其行)
不必全用俗字俗语,主张白话小说诗曲
总结全文,并陈述有些地方与陈独秀胡适看法不同,希望国人不要歪曲他的意思。
浅谈感受
整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标准的议论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形成逻辑闭环,说服力强。很爽快,读起来很舒服。要学习这种写作格式。
通过这篇文章,我更了解到了那个时代,改革之路的艰辛。
在这条路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处理方式,这虽然使我们在选择道路上更加谨慎,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增加了后续道路的安全性,但也提高了实施举措的困难程度。
可以试想,你要做一个事情,如果只有一种方式可能成功,那毫无疑问不管它再怎么艰辛,只要我们想做成,就只能选它。
但如果有很多种方式,而且条件是结果未知、安危险程度未知、困难系数未知,这时我们就会陷入僵局,我们应该选择哪个方式呢,于是我们不得不尝试,不得不挑战,因为不幸运还是比幸运的概率大的。
在我们试错的过程中,会遇到流言蜚语等各种各样的攻击,这又是在考验定力了。
不得不说,后者经历的考验更多,危险性更大,更容易失败,更容易让人放弃,后者比前者困难很多很多。
而当这件事是革命时,注定每个选择都是对国家,对百姓,对自己都是生死攸关。伟人在如此大的压力下进行着艰险的革命,请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拥有今日的幸福,不能忘记昨日的苦难,永远祭奠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一切的伟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