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它将世界上事物的变化与运动背后的原因归结为了四类,对照这四类因素,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件事情的变化或发展是否有了充分的条件。
“四因”是哪四因?
四因说究竟是哪“四因”呢?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四类原因是:
质料因(matter)、
形式因(form)、
动力因(agent)
目的因(end)。
所谓质料因,就是是构成事物的材质或者基本元素,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质料是大理石,而罗丹的思想者塑像,质料则是青铜。大理石和青铜就是二者不同的质料。
而同样是大理石,可以雕刻成大卫像,也可以雕成维纳斯,大卫像或者维纳斯像,就是不同的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比如一个企业里有很多工程师,他们的质料因彼此不同,但是他们的形式因相同,都是工程师。
第三类原因,动力因,就是让一件事情发生的动力。比如一个企业开发了一款游戏,这个游戏的动力因就是游戏开发的流程,比如程序架构、美术设计、玩法设计等等。
至于目的因,就是一个事物所追求的目标。你追求娱乐大众,你开发的软件就是游戏,你追求让大家来学习,你开发的软件就是得到这样的产品。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其实是从两个维度解释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一个维度是从事物内在的性质和外在的性质来看,质料因表示了内在的性质,形式因则代表了外在最终成为的形式。第二个维度是从目的和手段来看,动力因代表了手段,目的因代表了目的。
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通常这四类原因都需要具备。
比如我们要办一家公司,公司要由不同的专业人士组成,这是质料因。
这家公司是什么类型,是合伙人企业、股份制公司、还是家族企业?公司是一个地方企业,还是面向全世界发展的外向型企业?这些是形式因。如果一开始只想办一家地方企业,将来就不大可能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当然,在办公司之前,我们要考虑办它的目的是什么。有的人办公司是要提供某种服务,生产某个产品,然后产生利润。而有的人则是为了把公司做大,产生一个很高的估值,然后把公司在高价位卖掉。同样是公司,它们的目的因就不同。前一种公司,你想要收购它,创始人是死活不愿意;而后一种,创始人卖公司比卖产品还起劲。不同的目的因,就会在公司发展上带来不同的结果。
当然,一家公司真的办起来了,就需要一步步去实现订立的目标,有人通过产品研发驱动,有人通过销售驱动,这就是不同的动力因。不同的驱动方式,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怎么在具体事例中理解“四因说”?
很多人办公司不成功,就是因为上面这四个问题从一开始就答不上来。
比如张三、李四、王五三个好朋友一起办公司,他们都是学设计的,想办一家设计公司,三个人就分了一下工:张三当CEO兼财务和行政,李四做销售,王五负责设计。显然办一家设计公司需要各种能力,除了王五做设计还是干本行外,张三做财务和行政,李四做销售,都是二把刀。这家企业还没有办,质料因就有缺陷。
很多人觉得自己有技术、有资金,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就应该去办公司。但一个人在办公司之前还要想好,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很多大学教授其实不适合办公司,更适合搞科研;如果想多挣钱,可能也更适合给企业做顾问,拿股份。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就是不知道自己成功的形式因究竟是什么。
再说动力因和目的因,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二者搞反。比如我们讲伊壁鸠鲁的哲学时提到,生活的目的是快乐,而不是钱。因此,快乐是良好生活的目的因,有钱买食物、衣服、住所,那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动力因。很多人把这个关系搞反了,把钱当成了目的,用错误的手段去挣钱,结果最后天天提心吊胆,失去了快乐,也就得不到良好的生活。
当然,无论是哪一类原因,里面都不只有一种要素。就说良好生活的动力因,可能包括基本的生活保障、朋友关系、个人修养成长、时间上的自由等等。它们凑到一起,才构成幸福生活的充分条件。过分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人为了买房子多买5平方米去打第二份工,把身体累坏了,或者每天省吃俭用,生活质量下降了;那房子大5平米带来的好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四因说对我们做事有什么启发?
接下来我谈谈四因说对我具体做事情的启发。
首先,在做事情之前,我会把上面四个问题问自己一遍。比如我要写一本书,我需要问问,自己有什么优势,是否适合写这本书?然后要问,书要写成什么样的,是一本小册子,还是一本大部头,或者是给孩子读的绘本?接下来要问问自己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一种思想,还是挣稿费?最后,为了达到目的我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是写得比较通俗,还是比较深刻,是找学术圈的专家背书,还是靠市场营销取胜?对自己把这些都问一遍,就能避免糊里糊涂地做一件事。
其次,在遇到两个场景时,我会用四因说审视是否哪里没做好。
第一个场景是遇到困难长时间解决不了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想做好一道开水白菜,照着菜谱和视频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检查过材料都是对的,质料因没有问题。那么这时我就要反省,我该不该做这道菜,之所以要做开水白菜,是因为它好吃、有营养、还是因为比较健康?这三点是目的因。
明确了目的再来想一想,我做一锅香菇炖鸡,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想通了这一点,我做菜的目的因没有变,但是形式因可能改变了。我的努力方向就会变化。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步骤做的不对,或者火候掌握得不好,那就是动力因的问题了。如果反省之后我还是决定要做这道菜,接下来就需要改进流程。
第二个场景,如果很长时间,生活和工作都没有变化,似乎也没有进步。这时我就要考察一下我的目的因和形式因是否过期了。
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起初我可能不是一个非常熟练的工程师,于是我就为自己描绘了一个未来的形象,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师,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我最初的形式因和目的因。
也许10年后,我达到了目标,这时的我从形式上讲,就是10年前我想要的自己。但如果到了第11年、第12年,我再也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就必须追问自己,曾经的形式是否已经过时了?如果是,就要设定新的形式和新的目标,否则我不再变化,进步就慢了。
小结
我们谈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很多人总觉得哲学很高深,也没有什么用。而很多研究哲学的人常常又不屑于和大众讲清楚,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可以怎么用。对我来讲,哲学其实可以成为辅助我们生活的工具,四因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