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形而上学》,便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著作,哲学思想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脉相承。
万物因何存在,万物为何有所区别,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四种原因,即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即是因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质料不同,比如说瓷器是由陶土构成的,茶杯是由金属构成的,木头是植物纤维构成的等等。最开始追问万物本源的人是泰勒斯,他提出水是万物之源,因为他观察到有水或者潮湿的地方就有东西滋生,离开水很多东西就会消亡。因此泰勒斯成为西方哲学的鼻祖,但是这个回答本身显然是不成立的,越是有缺陷的回答越是能引发后来人的思考。后来又有哲人提出火为万物之源,因为火能使东西变形,经过高温能生出新的东西,太阳就是个火球。在后来又有人提出气,再后来有提出土。那个时候又有哲学家提出“水、火、土、气”,即是四因说,到此和中国先秦邹衍提出的“五行”很是接近,可惜的是,至邹衍之后中国再无人去追问万物之源,中国狭义哲学就此止步。而西方哲学继续追问,至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追问出原子,即著名的原子论,即万物的原始构成的粒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一种或几种粒子构成。曾经美国物理学家盖儿曼因发现夸克而获得诺贝尔奖,而夸克和电子仍然不是这个问题的终点,可见古希腊先贤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答案。但是先贤们仅靠推演便追问出原子说,实在是可敬可佩啊!
既然万物构成的基本粒子是一样的,而为什么表现出来却不一样呢,先贤们提出了形式因,因为万物虽然构成的基本粒子相同而形式不同。这个形式是逻辑形式,即逻辑形式不同决定了万物的不同。而哲学家又对形式进行深究,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式决定了万事万物?
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总结为一句 话“万物皆数”,他认为万物背后是数的逻辑,因为数的逻辑是不变的,比如说3乘以3等于9,是不变的,但是3可以有很多含义,比如3个苹果,3个人,三张桌子等等。他认为万物的组成形式是数,因为数是不变的。毕达哥拉斯以此成为唯理论的奠基人,唯理论就是唯心论,请大家暂且不要批判唯心论,举个例子,比如说,人制造出一个碗或一张桌子,是首先在脑子里先有一个碗或一张桌子的组成模型,然后才能做出一个碗或一张桌子。而现实中的碗和桌子是会坏掉的,而世界上之所以一直有碗和桌子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把碗和桌子的理念模型在大脑里传承下去,不断地制造。所以一定是先有万物逻辑形式,才有万物。所以是“形式决定内容”。
其实中国的老子就提出过这样的看法,《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就说圣人不出门便知道天下事,不看窗户都知道宇宙的运行,走的越远懂得越少,说明了知晓万事万物的并不是靠实践,而是靠思考的纯智力活动。因为形式决定内容,万物的外在都是表象,是虚假的、流变的,见得多了反倒是迷惑了。
欧几里德得出了《形论》就是现在的我们说的几何,他认为万物背后都是由基本的图形和线条构成。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万物只是理念的不同表达形式。
而亚里士多德得出了逻辑学,认为万物都是逻辑形式的必然导出。就是说随便给你一些元素,必然会导出一个固定的结果。
仅仅是对质料和形式的两路追问便产生了就追问出了原子,物理学,数学,几何学,逻辑学,可见古希腊哲学家对智力的调动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万物为什么要发展和演化,这种演化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规律,发展和演化的最终目标和去向是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并不是回答,而是更深层次的追问,这个追问至今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