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更丨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有用吗?——《稀缺》
同样50元,对穷人和富人效果不一样。
上海地铁上,一位妈妈暴打自己的孩子,因为50块钱的通票被弄丢了。很多人说,不就50块,至于的么?孩子妈妈说自己在上海打工,50块钱够她好几天的伙食费了。
同样优惠50元,对不同收入阶层,感受也会不同。所以说,直觉具有相对性。
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50元,对于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客户觉得我们证券公司开户万3比网上万2.5贵——这是客户用于消费的心理账户——客户很明显就对比出贵贱,觉得不合适,扭头想走。
怎么办?切换,不从客户的消费账户出钱,这不是客户花出去的钱,而是客户换来的服务,应该是体验账户里支出的钱。那到底是什么体验值得花钱呢?
告诉客户,虽然是万三,但是换来的是1对1服务的客户经理,是股票池,是新股提示中签跟踪,是周三的讲座,是出门就能办业务咨询的便利;相反如果省了这0.5,有啥问题可能需要飞去外地办理,打客服始终占线,新股需要自己去查……哪里是省钱了,明明是花了钱还给自己添麻烦了。
该怎么选,一目了然了吧?
这就是心理账户,使人们在决策时违背经济运营法则。让同样的钱,有了不同效果。
所以,高价商品打折更有效,低价商品优惠具体金额效果更好,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