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直很喜欢这首诗,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念着,便想起少时冬天早起,外出劳作,清冷的空气里泛着浓雾,原野荒草或山中小径,一眼望去,白白的一片寒霜,脚踏上去,留下清晣的齿印,有时还能听到鞋齿啮霜的“哧哧”响。有浓霜的日子必然是晴天,但一早的太阳,敌不过一夜的寒气,光芒穿不透迷雾,仿佛瞌睡的人强睁着眼。一直到十点多,金色的阳光才浙渐敛起白雾,照得人全身暖融融的舒坦起来。
生活在城中,有霜有雾的冬日很少。虽然冬天看不出三百米的日子很多,但阻挡视线的,都是深吸一口就会产生心理阴影的霾。女儿长到八岁,见到遍野凝霜的日子微乎其微,三四岁学“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时,好像为说明霜是什么颇费了一些口舌,很有词穷之感。这几天回老家过年,已腈好两日。昨夜寒意更深,夜空如洗,无月之夜,星星却稀疏错落,又亮得迷人。一切都预示着明天必是大晴,应该夜晚有严霜吧?暗想着有霜便把女儿叫起来,让她体会一下遍野霜白的景象。
鸡鸣催人醒,窗外朦胧的亮,手伸出被子,寒气如浸湿餐巾纸的水印漫过指掌手臂。好冷!又捱了一个小时才慢慢从被窝中爬起。推开门走上阳台,放眼一望,屋顶、枯草、菜园篱笆、柴垛、木板,全是白色一片。果然打霜了!赶紧叫女儿起床:“快来看霜!”
小女孩很兴奋。首先惊讶于楼上看到的浓雾,告诉她这才是真正的雾,吸一口,清爽润肺。接着又叽叽喳喳地问霜怎么来的。尤其有一块木板上,撒着一些细砂,每一粒都凝着一些霜花,毛刺刺的向外,整个门板便如镶着细细的一大片小茸花在上面,她惊叹着这小花的玲珑剔透。另一块木板则平平整整的覆着一片白霜。于是把小女孩叫过来,趁机告诉她,诗除了有“疑是地上霜”,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然后把脚放上去踩一下,看着木板上清晰的鞋齿印,让她想像,古人早行,在板桥上留下的便是一溜这样的鞋印。
没想到上午游羊狮慕,一千九百多米的海拔高度,见到了更多冰霜奇景。先是登山的台阶两侧,松软无草的砂泥上,起了平地见不到的大霜花,三四厘米长的霜花从砂泥上长起,一瓣一瓣像大朵的菊花瓣,略带点弯卷地互相贴着长了莹莹的一丛又一丛。女儿惊喜得留连不前。
再往前,一个小潭,中心清泉缓滴,水泛微波。边缘上却已波澜不兴,结了一层薄冰。轻磕一块拿在手中,放嘴里咬一口,清凉得没有任何味道。女儿抢过去,品了很久,于无味之中,品出很多味道。
到了峰顶的崖壁下,终于见到了最神奇的冰棱。一挂挂的冰棱,顺着草枝、裸岩垂挂在绝壁之上,阳光映照,拆射出闪闪的光。女儿终于找到几处可攀附之地,先后摘了几支在手,一会当成冰棍品尝,一会当成透明神奇魔法棒,一直玩到下山。
晚上睡觉,便让女儿试背《商山早行》。全诗才完整念一遍,她就已能脱口说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来,诗要有生活,来自生话的诗,才是最有感受最能记住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