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福山
【笔者按】这是一篇写于1997年的旧作,先刊于《兰溪日报》1997年11月26日的副刊上,后来收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3月版的《兰溪作家作品选》,是写先父晚年生活的散文。二十余年光阴一闪而过,现在轮到自己了。重读旧作,不胜感慨系之!(2023.2.3)
一个人有父亲在是幸福的,无论父亲有多老,自己有多大。
我的父亲今年八十,他从绍兴到兰溪来谋生已经六十年了。去年生日那天,他手书七言诗一首悬于居室,诗云:“流寓兰江六十春,乡亲凋零少旧朋。读书小学未毕业,业从油米终此生。回乡已圆百年梦,集游聊作万里行。犹有白头老伴在,耳间日日听乡音。”并作附记:“明年八十,胡诌一律,中间四句是我一生的写照。与老伴结缡已五十有八,时常有絮语烦言,好在自幼同乡,听听乡音亦好。”洒脱的心境可见一斑。这一年他到久别的老家走了一趟,但老家已经没有什么故旧亲朋了。望着古老的钱清斜塔,他想起了祖父的好友徐锡麒携他走过清水亭,想起跨过茡荠弯的衙前农民小学,耳边响起辛亥和“五四”的呐喊,响起沈玄庐、李成虎、杨之华诸位先生的教诲。虽然情景历历在目,但时光却已无情地过去七十多年。祖父的过早仙逝,使父亲中断了小学学业,未毕业就独立谋生了。1937年,芦沟桥枪响,他来到兰溪,长时间地在兰溪的米行、油行里工作,一晃就是六十年,人生有几个六十年呢!兰溪因此成了他第二故乡,他已经是兰溪人了。“流寓”两字不过是意境罢了。于是梦圆百年,回到现实,仍写他的“豆腐干”文章,仍在小屋里与母亲嘀咕儿孙们的琐事,仍徜徉在兰城的街头巷陌,仍作他旅游门券上的万里之行。
“集游聊作万里行”是写实,是老人退休后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1989年,他在报上著文说:集“游”者,收集游览券也!它正步着邮票、火花、烟标集藏之后尘,在兰溪悄然兴起。它能陶冶性情,拓展视野,积累资料,丰富生活。又说:收集参观游览券,仅凭个人游历所得是不夠的。祖国如此之大,名胜如此之多,怎能尽历遍野。为此通过亲朋好友,广为代觅;同趣共好,相互交换;或作为礼品互赠,或者以有易无,才能丰富收藏。于是,他身体力行,穿梭在六角亭、告天台和城中花园之间。慈眉善目地交递,苦口婆心地说项;阳光灿烂的早晨,风雨飘摇的黄昏;亲友相送,驿道邮传。他的藏品从几十枚到几百枚,从几百枚到几千枚,终于集到了四千八百枚。日常通讯往来的藏友也遍及全国各地,有三十四名之多。白山黑水,天涯海角;布达拉宫,蓬莱仙境;五岳名山,海天佛国。大凡该有的都有了。于是,他分门别类,列出目录,装祯成集。足足有八大册!捧着沉甸甸的厚本子,打开目录,我们便可按图索骥,从中看到祖国山河,名园胜景,文化遗产,科技成就,文明建设。偶尔也可涉足于香港的地铁,日本的寺院,美国的白宫,法国的街市。几乎大千世界都在其中了!相见者莫不惊叹这会是一个八十岁老人、一个兰溪城里寻常百姓的集藏,而他自己也就沉浸在自娱自乐和老有所为的喜悦之中。
且不说莫高窟飞天的神韵风采,且不说吐鲁番葡萄的蜜甜可口,且不说青城峨眉的飘逸俊秀,且不说长江黄河的悲壮苍凉,且不说寒山寺的嘹亮钟声,且说一说老人家对兰溪的情有独钟。兰溪一册的扉页上题写着“悠悠兰江”四字,一大半是空白,镶贴上册的一共36枚。空白留给更为美好的将来,已经镶贴的代表着欢乐的今天。一枚枚,从北门锁钥将军岩银台渡假村溯江而上,东是通洲古桥,西是白露仙山,迎面而来的是灵羊神岛;兰城豁然开朗,中洲遥遥相望,横山高高在上;纶巾羽扇的诸葛孔明从八卦村笑容可掬地向你招手,潇洒幽默的湖上笠翁正在芥子园里粉墨登场;涌雪山庄长河穿穴游人如织,初平故里香烟缭绕仙气袭人;告天台、古城垣,渔舟荡漾,水榭歌楼。一枚枚富有特色的旅游门券使你神驰久远,目不睱接。更有三枚是早在兰溪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之前父亲自己亲手制作的,古朴典雅、弥足珍贵。一枚是“兰江锁钥”狮岩庙,一枚是“我泽如春”横山殿,一枚是“溪山松涛听不尽,英风浩气满山间”的白露山慧教禅寺。三枚皆有朱红三宝大印赫然在上,枚枚跳跃着老人对兰溪的拳拳爱心。
每当假日休闲,我们兄妹聚到老人身旁,翻开浏览他集藏的一页页、一枚枚倾注爱心的旅游门券,听着他对历史的评价和对将来的期盼,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温暖和希望,我们就会在心底里祝愿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豁达智慧、健康长寿的好父亲。夕阳明丽,晚霞辉煌,一个人有父亲是幸福的。十几年以后你成为父亲,再十几年以后你成为父亲的父亲,但你父亲的父亲的爱心仍然将温暖着已经当了父亲或者将要当父亲的你。(1997.11)
23.2.3施福山于黄龙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