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中 四季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是《黄帝内经》中对冬季养生的高度概括,主题突出一个字“藏”,我们熟知的四季习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之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起居方面,以“无扰乎阳”为原则,即不损伤身体的阳气。冬季日短夜长,天寒地冻,人需要足够的阳气固护机体。所以在冬天,老人、小动物都喜欢晒太阳,这是刻在基因里的自保意识。平日作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入夜早睡,防风寒侵袭,起床在日出之后,防阳气泄露。“无泄皮肤”,即做好保暖,切不可要风度不要温度,喜欢夜跑的朋友们冬季也不应该在晚上身穿薄衣剧烈运动,一旦阳气被损,即使眼下不会有不适症状,也会在身体上留下隐患,而且还需注意时间的把控,不要在19:00之后进行运动,有损阴气。
饮食之道
冬季人体阳气减弱,同时肢体活动不足,心脑血管病高发。要注意积蓄阴气和潜藏阳气。冬季的饮食应“去寒就温”,少食生冷,阳气不足的人可适当多食羊肉、牛肉等温热性食物,同时为了满足能量需求,冬季的进食量一般会比平时高,为了帮助脾胃运化,可以多吃一些顺气下食的食物比如萝卜(服中药的家人避免吃白萝卜)
但是无论大季小季还是身体有异常情况,我们基本都可以选择平性、温性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尽量少吃寒性食物。另外要关注自己身体的小季变化,适时调整饮食结构,用食物之性平衡阴阳。比如在春季是以温、热、凉性食物为主,但在身体偏寒的时日就不要吃凉性食物;夏季以温、热性食物为主,但在身体偏热的时日就少吃热性食物;秋季干燥以凉性食物为主,但身体偏寒的时候就多吃温性的食物;冬季以温、热性食物为主,但在身体偏热的时候就适当吃凉性的食物。总之是用食物的温热凉性来对应身体的寒热进行调和,达到阴阳平衡。
顺应大季小季的天时,根据身体调和五性,这就是真正的“药食同源”。
养心之道
一切关于养生的话题都离不开情志调摄,而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很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短短一句话想要参透并不容易,对于个人来说,冬季宜潜心修养,万事不可操之过急,保持平心静气,若有所得,方是养生之道。
养生其实很简单,无外乎都是围绕着健康心法最重要的两大板块——心态和饮食,它们占据的健康身心的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各门各派都有不同的说法,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的运动,畅通的经络,精准的药方……
养生之道是个概要,不要过于敏感精细,成天刻意去想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运动,只要掌握一个大致的度和方向即可,就像我们开车行驶在道路上,不需要百分百居中行驶,偶尔压线也不要紧,只要不跑到马路外面或发生碰撞了就不会有事。记住,有自在的良好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纠结细节而让自己紧张烦恼,这样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