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较喜欢阅读的人。
究其原因,大概是受我的老爸影响的。在我很小的时候,老爸总是习惯放一本书在枕边,睡觉前总是会先看看书,我也就不知不觉爱上了阅读。
当然,大学以前,我是没有时间大量涉猎知识,就读的学校也没有图书馆,至少我没见过。
……
到了大学,我继续保持了阅读的习惯,只是我很愚笨。愚笨到什么地步呢?我知道图书管有藏书,也知道可以借书。
但是,截止大二结束,我都不会借书。
不是不借,而是我不知道怎么借。
和很多人一样,我的印象就是——自习就到图书馆。
直到大三,偶然的一天,我装逼的和班里一同学去借书,我才学会如何借书。学会借书之后,这下可了不得了。
我一个月至少会跑一次图书馆,一次至少借6本书。
主要涉猎的有:心灵学、营销、经济、互联网、人生规划、管理、销售、职场、广告、创业、心学、经典文学、传记等。
……
我经常分享的小故事就是:自打学会借书以来,我就从来不会逃课了。因为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效果是最好的,没有人打扰,老师也不管那么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广泛的涉猎,我才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渐渐有了一定的深度。
以至于我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够思考和把握的角度更多一些。
……
当然,不得不承认,现在是一个电子阅读的时代,很多人都会通过微信、微博、阅读器等完成阅读,但这并不代表纸质阅读就不重要。
我见过太多的大学生因为迷茫、颓废、自卑、内向、人际关系烂,不知道怎么改变,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只好假以“复习”、“努力”、“考证”之名去图书馆蹭wifi。
这样的方式和选择打游戏、选择追剧等方式感受都差不多,都会觉得很愧疚,但又没法改变现状,只好煎熬着。
与此同时,大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情,那就是阅读。
……
一个人迷茫、颓废、自卑、内向、人际关系烂。不是靠蹲图书馆、拼成绩、考证书、打游戏和追剧就能弥补的。
但我见过因为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些好书,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开始积极向上或变得更加努力的人,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这样的可能性不去把握,反而死守不可能,这不是傻还能有啥?
在我大学当中,我在图书馆借阅过上百本图书,而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书是《大学生的坟》和《异类》(软实力总裁刘兴奇著)这两本。
……
一座校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而很多人却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室,直接忽略了图书的价值,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更愿意在大学多读几本书,多交几个朋友,多出去走走,而不是把时间全部投放在该死的各类考证以及拼成绩上。
文/张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