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的认知?一件错误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会对自己说,我没有错,都是因为XX才导致这个结果的发生。这种爱归责于他人的指责行为,其实更真实地反映出有这种认知的人本身是个脆弱的人,很可能是受过伤害。
约哈里窗(Johari Window)是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西部研究中心的Joseph和Harry Ingham两人的发明。“约哈里”是由两位研究者名字的缩写字母组合而成的。这是一个研究人际互动关系的理想模式,也是一个很直观的研究潜能的工具。
两位心理学家做的约哈里窗是一个工具,它把人分成四个我。
第一个是公开的我,也称为公开信息。即别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的,比如你的名子,在哪里工作,喜欢运动,擅长写作,你的职务。
第二个是盲点的我。简言之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比如自认为热情,有爱心,可别人认为你其实很冷漠很难相处。对管理者来说这个多比较常见,自认为自己很简单透明待人和善,其实下属并不愿意靠近你。
第三个可以称为秘密的我。即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也就是隐私。在这里隐私是一个中性词。这样的我其实在每个人来说,都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如,对领导有意见,却从来不说,外人也不知道你对工作的真实态度。
第四个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未知的我(隐藏潜能)。爱因斯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大脑被开发出来的只有5%,那么剩下的95%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这个我也常常为成功学用于一个人的潜能开发。
我是在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才知道,心理学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给你一个答案,给你一剂解药,实现药到病除的目的,而更多的是通过专业知识帮助你去了解你自己。
第二个盲点的我中有一种指责和讨好型人,在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中很常见。知道了四个我,在公开的我、盲点的我、秘密的我和未知的我中,哪个我在身上表现的更多才能体现出这个人是心理最健康的呢?显而易见是即能助人,又能自助的我,这个我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是第一个公开的我——即自己知道的我和别人知道的我能够保持一致的我。学习,修行到这种内外一致的我,会让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这种内外一致的我可以很好地链接自己和别人,但这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当一个人在平和快乐的情况下,是可以很好地沟通的,可一旦面临压力和疲惫时,词不达意的不良沟通会就会产生。
案例:面对迟到了的下属或同事。以下的三种沟通方式:
1、“你总是迟到,你这是目中无人”
2、“都是你,又令我生气,下次如果这样,我就按规定处罚你”
3、“你晚到了一个小时(客观事实),我感到又急又气(感受),因为我想我们可以坐前排的位置,同时我也希望你能重视我们之间的会面(需要),下次你可以按时来吗?(请求)
第一种表达方式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你总是迟到”是对做出的是一个评论。你眼中没有我,表达了一个情绪,你需要为我的生气负责。
第二种表达方式听起来有威胁的意味。
第三种表达方式体现更多的是请求,不论你能否做到,我都可以接受。
第三种表达方式即沟通模式叫做非暴力沟通,也可以称为一致性沟通,它有四个元素:第一个是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第二个是感受。我的感觉和对方的感觉; 第三个是需要。表达出双方的需要。第四个是请求。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胸闷头疼也是一种表达,是身体的答案。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需要一直被常期忽视或常期处于他人主动强加给TA,TA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过度照顾孩子的父母往往会造就一个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方向感的孩子。
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元素中,情绪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当你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而对方有情绪时,用到的沟通技术是共情或同理心。所谓共情或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视角,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并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孩子哭了,家长第一时间需要做的是寻找TA哭的原因,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TA能听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你再对孩子讲你的需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了。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元素即观察(事实)、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因素,知易行难,在生活中,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常常沉浸在情绪中而无法倾听对方。朋友小A,只要提起她的母亲,就会立即打断这一话题,因为她的情绪让她无法主动去看到另一个人。
朋友B,在谈到她的三次婚姻时,因为我的观点和她不一致,她立即用尖刻的语言攻击了我。后来仔细想想,她攻击我的家人,我的工作,我的成长历程和我的孩子。开始我是很想和她好好说话的,可沟通过程中我发现我根本做不到,在她攻击我的那一刻,我的情绪也使我无法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针尖对麦芒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欢而散。换言之,在你想和他人用共情的方式沟通时,需要你先共情自己。方法一是回归平静;二是觉察练习,多体验正念带来的感受;三是自共情训练。在闲暇之余多与让自己苦恼的人、困绕自己的情境进行对话,整合那个让自己苦恼不已的TA与我。整合在一起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感觉,而这其实正是你需要成长的部分。以前我有一个同事C,每天都化浓妆,把自己打扮的很妖娆,我也常会对她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其实这个恰恰是我有点嫉妒她的部分,是那个极简朴素的我和有张扬而有性魅力的她需要整合的地方。简言之,如果我当时能接纳那个部分,我能够成为更完整的我。
朋友D在交流中总是不耐烦,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少去倾听对方。D说,这些都是TA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其实,我们对待身边越是亲近的人越可能持有这样的信念,即你就应该理解我,包容我,就该对我好。因为越是亲密关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越感到对方不会离开我们,即使我们做出了破坏性的方式影响了关系,TA们也不会离开。这时我们需要察看自己内心到底馈乏的是什么,急于表达的人其实内心都是想得到关注的。想得到关注,一种是从小没有被父母看见过,听到过。还有一种是被过度地满足。当一个人真的被别人看见过,被理解过,TA也是会愿意理解别人,愿意倾听他人的。所以,自共情中的与自己对话的学习很重要,通过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与自己和解,你才有可能更好地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与亲人朋友交流。
你是否发现过身边有这样的朋友,TA喜欢评论别人或给别人下结论。当一个人爱评价别人时,可能会显出TA的高明和聪明,但一个爱下负面结论的人出现在你生活中时,你需要观察TA是否有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念,如果这些观念在自已身上也有发生,那么可以看前文所述的同事B,当我们评价别人不好时,可能正是我们自己身上需要整合和成长的地方。所以,多看对方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一是要察觉,经常察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二是停止当下的行为;第三是有改变的行动。自察自己在过去是否有先入为主的结论或评论,通过观察后,是否有改变,关键是通过改变,你从中收获了哪些新的领悟和体会。
通过学习,现在面对职场强势的交流对象,我能尽量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前的我面对职场问题时,基本都是妥协,现在更多地是运用表达的方式处理,或者拒绝。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在内心逐渐强大的基础上,努力慢慢地改变自己,时间也会给我们有所回应!你有过这种体验吗?就是你在另一个人面前可以真实地做自己。当你的内心慢慢地强大起来时,你可以努力尝试在内心培养一个这样的朋友,即你的世界有两个人,一个是可怜受伤的自己,别一个是被接纳的、强大的自我,而这两个人都是我。-----都是你自己。
所以,当你能够和自己建立起良好的链接时,你才有力量通过有效沟通,架起通往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