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关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阅读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能够为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在此我想分享其中一部分的内容。
在第一章,笔者提到提到思维方式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张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他来窥探万事万物。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思维方式比作地图。假如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去的某个地方,可是你拿到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为了到达目的地,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此处作者极力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思维肯定是重要的,但是,怎么样去转变自己原有的思维,转变那些不好的思维。这些思维是由我们的成长经历,个人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它们根深蒂固,极不易改变。
作者提出的7个习惯,都以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他把这个自然法则称为“产出/产能的平衡”(P /P c Balance) 的原则。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常遭违背的原则。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变成了富翁。可是财富确使他变得贪婪急躁,每天一个鸡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的把鹅宰杀,想将鹅肚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中蕴含了一个自然法则,即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产出”,即及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在生活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有可能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
亲子关系又如何呢?孩子年幼的时候,依赖性强,而且极为脆弱,父母很容易忽略对产能的培养,比如教育、沟通和聆听,只知道利用地位优势来操控子女,实现自己的期望。
有的父母会一味地纵容子女,借此获得爱戴和好感,即金蛋,结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毫无标准,缺乏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无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都属于偏重金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以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而这些在若干年以后对他们面对重大抉择和实现重要目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你们的关系会如何呢?到子女长到十几岁,他能否感到你愿意不加不妄加评判的聆听,真心地尊重和关怀他,值得他信赖呢?你们的关系是否好到足以让你顺利与他亲近、沟通并施加积极影响呢?
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这是其中一个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作者对七个习惯一一道来。而我在此主要分享我感兴趣的两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这里面提到了一些与此相关的点, 我想分享其中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关注圈与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第二个是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 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培养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 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然有太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控制。
无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个人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定的价值观和原则。宣言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因人而异。
作者提到,只要心中秉持着很久不变的真理,周文毅立于动荡的环境中。因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本性、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的不变,确立了个人使命宣言之后,我们就能随机应变,不必带着成见或偏见来对事态妄加推断,也不用因循守旧的给各种无定性分类,这样自然自然能保持一份安全感。
作者还提到了各种生活中心。
无论你是否意识得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响毋庸置疑。
以配偶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以金钱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以名利为中心,以享乐为中心,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以宗教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以原则为中心。
最后,“以原则为中心”,是作者所提倡的。其中,里面有一些话,我持赞同观点(虽然不是特别理解),这也是对“以原则为中心”的阐释,如下:
以原则为中心
作者提到,我们的局限性是可以改善的。理解成长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寻找正确原则的时候充满自信,相信学的越多就越难以正确的视角,更清楚的观察世界。原则不会改变,但我们对原则理解可以改变。
如果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反映事物的真实历史和现状。
而力量来自自我意识,知识和积极的心态,因而能够摆脱环境及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制约。
唯一能够制约力量的是原则本身的必然后果。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行动,但无法选择行动的后果—“抬起手杖的一头,也就拾起了手杖的另一头。”
更多内容,留到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