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衰老并非是从容颜开始的,而是从心灵开始的——当一个人拒绝学习,那一刻意味着他的衰老开始了。大概是在四十岁过后,我会有意识地多和年轻人走在一起,其实我是想真诚地向年轻人学习。这样说,绝非出于客套,也绝非是矫情。因为,只有和年轻人在一起,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年轻人身上那些宝贵的特质与品格。
一、学习年轻人身上的热情
就像我们学校发起的“21日写作挑战”活动,我知道加入者更多的会是年轻教师。至少,是比我小很多的年轻教师。活动一共发起五轮,我为自己依然能和年轻人一起写作而高兴,似乎我的心也年轻了很多。
我也在想:是什么让年轻教师勇敢地加入写作挑战活动呢?是热情,是勇气。也就是说,年轻人身上有更多的自我期许,那就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写得更好)。这种热情,只要看看我们群里的小伙伴的文章便能清晰地感受到:希望自己的课上得更好,希望自己的班带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尽快地胜任工作,希望自己能与孩子们相处得更好……这样愿望之强烈、这种期待之真切、这种情感之深厚,文字成了年轻教师最好的抒情与寄望。
有时,我常常被年轻教师的这种热情所打动。我会反问自己:我还有这么多的课堂热情吗?我还有这么多的教学期待吗?我还有这么多的自我期许吗?……如果不是和年轻教师在一起,也许我想的更多的是美容啦、养身啦、广场舞啦,等等。当然,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早早地陷入中年人的舒适圈,而后再也找不到职业热情与教学勇气。说实话,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精神明亮的老教师,还是希望自己比同龄人更多一些教学热情。
所以,我愿意和年轻人走在一起继续我的写作挑战。
二、学习年轻人身上的谦卑
我是1990年中师毕业,就是大家传说中的可以考什么“985、211”的那批中师生。说实话,我对这样的传说也就是“呵呵”两字。怎么说呢?再优秀,也就只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准,师范后,我读的是音师,但我的音乐基础为“0”——千真万确的零基础,连音阶都唱不准。我的初中生涯没上过一节音乐课,我是凭着一首《小草》考入的音师班。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心有余悸。万一我没考上,也许我就进厂上班了(家里孩子多,父母早早希望我们能挣钱减轻家里的压力)。所以,我不觉得我是能考上“985、211”的那个。我只能说:我的运气不错,我考上了江苏省新苏师范。(当然,我最后的中考分数确实不低,我是能进当时重点高中的分。)
反观现在的年轻教师,哪一个都比我们起点高,还不是高一截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组的音乐教师,有人的专业是童子功,有人的专业是名师带的,这种能力上的差距不是靠一时的勤奋与努力就可以弥补的,这其实是专业段位的问题,好比下棋: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我对年轻教师向来心有敬意,我觉得自己除了课堂教学经验比他们多一些,其他我啥都不如他们。就说我们音乐组的这些年轻教师:宸悦是钢琴专业,还会古筝;扣刚是古琴专业,还会吉他;刘璐是声乐专业,还会舞蹈;马翔不仅键盘好,还会做原创音乐……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的专业技能都比我厉害,关键还有相当高的颜值,这就是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啊。
但他们依然十分谦卑,口口声声的“师父”叫得我汗颜不止,我知道,我除了比他们岁数大够做师父,其他方面我称他们“师父”才是。有时候,被他们叫多了,我的心都发怵。除了危机感,我找不到半点优越感。
所以,我愿意和年轻人走在一起继续我的专业训练。
三、学习年轻人身上的创意
昨天教研组长陆老师悄悄问我:“周老师,有一个骨干示范课活动,你愿意展示一节课吗?”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我不上了。”这真的是我本能的反应,我希望自己不再折腾自己,开课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活。但后来的第二念告诉我:这样回绝,不太好吧?于是,我跟陆老师说:“如果实在需要我开课,那就上一节吧。”陆老师多少听出了我的那些无奈。
虽然我在上课这件事情上还是挺有想法的,但要说开课,我还是会婉言谢绝,因为一旦课堂开放,就有点“是马是驴,出来走两步”的意思,我还是有一些心理负担的。毕竟,我的课堂“对外关闭了好多年”,有时或许还存在“一个人的假想”,这大概就是一种自我固守与保守心态吧。
反观我们年轻教师的课堂,敢想敢做敢尝试,做的PPT好看又实用,时常惊得小朋友一愣一愣的,我呢,就会用那张宝贵的“光盘资料”;年轻教师的课堂设计也是丰富又多彩,嗓子一开身子一扭皆成风景,我呢,就是一张老脸将课“一上到底”;年轻教师多才又多艺,会说会唱会弹会跳,课堂可以满场跑,我呢,上了一刻钟就有点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一堂课撑下来已经是汗湿后背……于是,我的课越上越简单、越上越“粗暴”,我好像就奔着实用而去——怎么学更快更好,我就怎么教怎么使力。有时想想:好是好,但好得不那么生动有趣了,这多少有点遗憾。转念再想,年轻教师身上的那些创意简直“价值连城”啊。
所以,我愿意和年轻人走在一起继续我的创意教学。其实,要学的远不止这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