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美如冠玉
[释义]:冠:帽子;原先比喻陈平像帽子上缀上玉一样,外表好看,内里空虚。后来转用比喻人的美貌(多用于男性)。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刘邦的团队里有不少的能臣武将,这些人里有的是知根知底的沛县老乡,有的是决计抗秦的六国遗族,还有的是其他势力中途投奔过来的跳槽员工。这三类人构成了西汉开国元勋的主体,当然也是司马迁不吝笔墨的书写对象,因为他们的经历就是王朝兴衰的见证。
这些人里面,其中最能体现刘邦集团胜利原因的,并非是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而是陈平。
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实用主义。
说起陈平,他出身贫苦但长相清秀,好读书游学却不愿耕作生产。最有名的,一个是给乡里百姓分配祭肉的“公平”理想;一个是花重金施反间计破坏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在刘邦去世后屈从于吕后势力,但又看准时机除吕安刘的政治举动。这三件事发生在陈平不同的年龄段。
青年时期,陈平所在的地方祭祀土地神,由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乡亲父老们很满意,赞叹道:“善,陈孺子之为宰!”,而陈平大发感叹:“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可见,陈平一直是怀有远大抱负的,他的发迹,并非是一时的运气和投机。当然治理天下的难度远远超过分肉,割肉尚且有肥有瘦,正值秦末乱世风云变幻,想当英雄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
后来,陈平辗转在项羽手下效力,其实立了不少功,得了不少封赏,但是项羽对作战的严苛要求和喜怒无常的性格着实不对陈平的口味,加上陈平奉项羽命令刚攻下的殷地又被刘邦趁机攻克,陈平担心被问罪,索性跳槽到汉王刘邦方面。
刘邦打算任用这位小有名气的“风流谋士”陈平,集团里的其他骨干就跳出来反对,“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大家的意思很简单,说陈平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货色,不仅品行不端,叔嫂关系混乱,而且屡次跳槽不专一,工作收受贿赂,千万不能任用。刘邦起了疑心,质问陈平,却换来这样的答复:“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陈平倒是毫不遮掩,说自己换了几个主公,有的不听谋划,有的用人唯亲,听说刘邦招揽人才所以才跳槽来的。孑然一身没钱办不了事,所以才收了别人的钱,刘邦想用就诚心任用,不愿意的话自己大不了辞职回家。
这态度活脱脱实用主义的体现,也正好把皮球踢给了刘邦。刘邦呢多少有点惜才爱才,又不能凭部下几句捕风捉影的闲话就赶人家离开,何况“招污纳叛”也不是第一次了,索性重用陈平,以堵悠悠众口。
果然,陈平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他花重金离间了项羽和部将钟离眜等人,尤其是破坏了项羽和其智囊范增亲密的关系。范增忧愤病死,项羽失去一大臂助。在解除了荥阳之围的同时,瓦解了楚军的阵营。
西汉建立之后,他给刘邦献计巡游云梦泽,第一次计擒韩信,也让刘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对韩信的心理优势。在山西大同地区与匈奴作战时,陈平又秘密疏通与匈奴单于王后阏氏的关系,解除“白登之围”,再一次保全了刘邦。
当时的朝臣里,萧何管理内部事务,张良若即若离,韩信不被信任,在临机应变上刘邦主要依靠的就是陈平。陈平的计策手段隐秘,重在效果,往往根据战场不同形势随时改变。
他曾经公开评价楚汉优劣:“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摊开就说刘邦为人粗鲁,将士们投奔是因为有利可图,的确是够直接的。
在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掌握了朝廷的主动权,陈平作为老臣干脆利落的站在了吕后一边,所以依然被重用。和又一位老臣王陵相比,他少了骨鲠的气节,却多了保全自身的资本。吕后去世后,陈平又联合周勃等人,在宫廷里清除诸吕的势力,为孝文帝继位之初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陈平善谋事但更善谋身。他曲伸随时,察因观衅,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刘邦曾评价他“智有余,然独难任”,可能是看出他并非那种可以作为引导朝政的旗帜性人物,往往看人下菜,对事施策。
但其实刘邦可能忘了,自己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