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能够从容地面对死亡,似乎并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但是若要记录下自己濒临死亡的每一刻感受,则非等闲之辈可以做到。
于是,巴甫洛夫的这句话,如犁铧穿行心田,给人以无限启迪和希望。
死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死生一体,其实也并不是妄言。从胚胎到成人,既是生的存在,也是死的渐进。
诚然,巴甫洛夫的体悟只是基于死亡结果到来之际的最后挣扎。但他的一生不是此时才有意义,而是此时更有意义。
抛开最后的绝望与释然,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究竟是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
统计学上去论证,需要数字的量化,逻辑学上去分析,也需要较大比例、不同类别的参考。更何况,人是一个复杂体,加上世界无时无刻的变化,也许前一秒是爱,后一秒则是恨。
总之,难以有个确切的说法。
爱与恨如此广泛交织在一起,从哲学上来说,倒也存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基于物质总量的一定,有人得到,便有人失去;有人爱的深刻,也就有人恨的彻底。
枫叶堆积的路边,一个男人惆怅地徘徊,抽完一枝香烟,转身落寞离去;不远处的流浪汉,疾步上前,拾起未尽的烟蒂,涌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