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往事回忆忆老人一生
我是为我的奶奶写回忆录的。我的爷爷奶奶是除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最好的人。如今,他们都已经70多岁了,早已白发苍苍。那天,我和我的爷爷奶奶聊起了往事,忆起了他们的一生。
在我的奶奶还小的时候,也就是1950年左右,那时候家里孩子很多,家里经常吃不饱饭。奶奶就每天去地里揪一些野菜,找一些果子回家用水直接煮熟了吃。因此,奶奶很小就学会了爬树,而且很快就能爬到树尖上。
她还会用一些树枝编花篮拿到集市上卖钱。我奶奶从小就没上过学,导致她现在连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平常也只是会些基础的算数和看钟表。
奶奶说当时晚上吃饭时,在饭碗里都能看见月亮,因为稀饭非常稀,只是比水略稠。后来一段时间,公家不让家里冒烟,也就是不能在家做饭了。如果被发现冒烟,会受到惩罚。
公家要求必须在自己家所属的大队里吃饭,那时队里会做几大锅饭,让这一队的人都在这吃饭。那伙食更是不堪,甚至连基本的吃饱都达不到。
奶奶说那时还存在地主阶级,他们住的是小洋楼,而老百姓住的是用土垒的小屋。当时平民百姓家里是没有牛、驴等牲畜的,只能用人力种地,而那些地主家里会有牛、马,可以用来耕地。他们会收走百姓的土地,给百姓一些钱。但地主阶级在那之后没几年就被消灭了。公家开始管土地了,没收地主们的土地,把土地收归国有,把土地分给各个队,每个队会给队里的每户人家分一些粮食。
在人多的家里,仅靠分的这些粮食是远远吃不饱的。奶奶说那时家会养一些鸡,等鸡孵蛋了,就把鸡蛋拿到集市上换成盐或者钱,再用钱来买粮食。在17岁那年,奶奶嫁给了我的爷爷,后来接连生了四个孩子,那时候家还住在河边上。
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都挺多,所以奶奶一家六口人,在当时是不算多的。百姓们都开始给队里干活,干的活越多,工分越多,换的粮食也就越多。为了养家糊口,爷爷奶奶都在那里干活。快到饭点了,奶奶就赶快回家给家人做饭。
慢慢,日子好过了一些,家里养了猪和羊,从小猪仔养成大肥猪,然后大猪又会生一窝小猪,把大猪卖了换成钱,在把小猪养大,养的羊也是如此。
后来由于住的地方靠着卫河边,而那个卫河当时还是弯的,政府计划把这个河修直,所以村里的人都搬了家。
搬到新家后,有了我爸爸。我的爸爸是81年出生的,转眼间,到现在搬家也有40多年了。搬家后,按照家里人口分地,家家户户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还有粮食上交政策,也就是自己种的一些粮食收获后,要先把好的粮食交给公家,成为公粮,然后公家把这些公粮分配到那些更穷的地方。
平民百姓自己留下的都是相对不好的粮食,数量也很少,但基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奶奶说那时候吃的还是杂面,没有白馍馍;油也是一年才吃两罐,一罐也不超过1升。
后来几年,国家废除了上交公粮这一政策,还开始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养老金。
60岁左右的时候,奶奶还在地里劳作,经常去薅草,浇地,基本上地里的活,奶奶全包了。那时候家里的5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我爸爸年龄最小,所以我爸爸和我奶奶当时住在一个家里。而其他孩子结婚后都从家里搬出去住了。我的爷爷是个木匠,会做一些很多东西,比如床,板凳,柜子等等。我家里的很多家具都是爷爷做的,他还会把这些卖给别人。特别是在集市上,我爷爷做的这些板凳很抢手,经常不够卖。后来,奶奶由于劳累过度,患了眩晕症,会经常感觉天转地转,头很晕,经常躺在床上休息。70岁之后,地里的活奶奶是彻底干不了了。爸爸就让奶奶爷爷什么都不要干了,告诉他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他们的工作了。爷爷身体也不是特别好,经常会吃药,他们俩就一直互相陪伴着对方。现在生活好了,爷爷奶奶白天没事儿就看会电视,做个饭,吃完饭出去溜达溜达、消消食;晚上吃完饭就去和其他老年人聚个堆,说会儿话,散散步,然后就回家休息了。在前不久,爷爷说家里的孩子也都长大了,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房间,家里不够住了。于是,爷爷奶奶一起搬到了离家不远的小房子里住。一开始,奶奶还很不适应,晚上会掉眼泪。但后来慢慢习惯了,奶奶也没有太伤心了。奶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没享什么福。以后,我会经常陪陪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