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当去读读《荣格自传》,”当我和友人谈及“上帝”时,我的友人这样和我说,“他就像是被上帝选中的孩子。”
《荣格自传》严格来讲,并非由荣格本人亲自执笔;他那时已经是耄耋之年,这本自传是由他口述,他人执笔写就。但即便是这样,从他的字里行间也依旧能够感受到,这样一个在心理上拥有着高于时代前瞻性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如何小心翼翼,因为孤独而感到痛苦。
他的叙述与其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叙述——也就是说,客观发生的事情的描述——更准确地讲,是对于自己心灵的叙述。这即是说,他着重于自己内心的变化;而引发这一变化的,有可能是极为微小的事情,往往都只是落在平衡天平一段的羽毛:比如一句话、一场梦境、一本书。我们或许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大段模糊的记忆中,有一个细节或者一个物品以不合常理的清晰存在在记忆力。
这就是那个触发点,同时也是荣格叙述自己一生时用以连接的节点。
无需多言,你们就可以知道这种叙述的弊端:他所说的往往是一些过于细小的事情,这有些时候让人几乎无所适从,而且在过于跳跃的链接里逻辑难以跟得上思维的速度。比如说山间遇见的女孩看他的一眼,他的母亲漫不经心说道的一句话,以及梦境——许许多多的梦境,荣格的人生简直像是由他的梦境组成,他的后半生便在用全幅精力解决他前半生各种梦境留下的线索、象征。他的梦境如此绚丽多姿,又因为他本人的博学多识而充满了文化和象征的意味,以致于他的每一场梦境稍加充实,或许都可以拍成一部象征主义的电影。
但同样这也具有好处。这样的叙述带来了某种抽象和具象同时存在的感觉——透过这种文字,你确认你所看到的正是荣格灵魂所过的一生,他的迷茫、顿悟、错位的和相互关联的记忆与梦境。你所看到的不是那个早年受到嫌弃而晚年名动江关的一位名人,而只是一位幸运——或者说是不幸地——窥得了人类心理共同潜藏着的东西的一个个体。
是的,我愿意这样肯定地断言,荣格可以被称为“上帝选中的孩子”,只不过他所相信的“上帝”,同基督教里那位人格化的、被钉在十字架上以与人类和解的“上帝”不同。他的“上帝”,更多地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特性,存在在人性的潜意识里面,如同基因一样,不为我们所意识,却因其延伸出了整个人类群体所特有的一举一动。
而他不过是被允许窥见了“上帝”的样貌。不仅如此,正是因为他窥见了,他才不得不将原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上帝”所抛弃,这恰恰造成了他童年很大的困惑与痛苦。可他仍旧抛弃了,遵循着内心的声音,追寻着他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的梦境,最终成为心理学的大师。
或者可以这样说,对于荣格来说,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即是他口中的上帝。
我和大多数人的不同在于:对我来说,那“起间隔作用的墙壁”是透明的。这便是我与众不同之处。别人却发现这些墙是不透明的,在墙后的东西他们根本看不见,因而便认为后面什么也没有。
那墙后的东西是否存在我不敢断言,可是正如他所说,若看不见便宣称其不存在,未免过于绝对和果断。若说荣格的一生所给我的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倒不如这样简单地说,他教会了我对于人的心理,对于复杂的、深邃的潜意识的一种敬畏。
这世界上,是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的,存在在万物生灵与河流山川里,与永恒的自然界一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