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终极问题。
许多哲学上的形而上问题,可能都是维特根斯坦说的语言游戏,没有本质,特别是我是谁问题,其意义在于知道,语言不可能进行定义。
经验是超脱于语言之外的,分为可描述的和不可描述的,你无法和你个从来没吃过冰淇淋的人解释清楚吃冰淇淋的味道,而他只要吃过一次就能感受到,那种感觉是胜过用语言来描述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来定义,但是可以通过语言的手指指向来感受到“我”,正所谓“见月忽指”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楞伽经》
愚人只看到指头,而看不到月亮。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而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同样,经教中的万言千语,要人悟道见性,而不是执著名相,纠缠字句。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不能见性,便误解了“指月”的含义。指为知月因缘,语言文字指归义理,而语言文字本身只是善巧的符号,并不等于义理。进一层而言,不但“指”不可执著,“月”也不必执著。
佛陀说:见月忽指,登岸舍筏
佛经、佛法都是达到解脱、圆满的手段。你获得了解脱、圆满,原离了一切苦厄,你可以忽略佛教、佛经本身。执着于佛教、佛经你就错了。
月亮是目的,顺着手指的方向见到月亮,就可以忽略手指;到达彼岸是目的,登岸后,竹筏就可以舍弃了。
引入世俗、现实就是求本的意思,追求本质、本源,工具、方法、技巧都是“手指”、“筏”而已。所有的方法都是指月的手指,我们可以经由它找到月亮所在,但对我们而言,月亮才是真正的目的。
城中阿波罗神庙里的石碑上镌刻了三句神预,被当时的古希腊人誉为是最高智慧的象征,其中有一句是“认识你自己”。
寻找真我,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那么,我是谁?
我是我的名字吗?——它只是一个代号
我是我的身份吗?——它只是其中一个身份认同,一个看待自己的角度
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吗?——接近了,那也不全对
我是我的身体吗? 我的身体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我能从我6岁的照片认出我,物理上来说,我们完全不一样,那个6岁小男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死了几十年了,我有这具躯体,但我不是这具躯体
我是我的意识吗?我能觉知我的思想,我能感知我的情绪,但作为主体的我能感受到作为客体的思想,情感,那么两者不应该是同一物
那我是我的灵魂吗?灵魂可以说是比较贴近答案的一种说法,但它没有办法贴切地表达我真正是谁。
正如维特根斯坦说的语言游戏,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这也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底层逻辑并不是这是什么,而是TA是我吗?TA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用【以上皆非】来表达会容易一些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哪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关于“自我”这个概念,我们是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一切的烦恼借由此而来,一切纠缠也因此而起,当然,一切的解脱之道也和它有关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拉康把世界分为3个维度,想象界,象征界和实相界
想象界存在的是「伪自我」,对应着自我之镜和他人之镜
象征界存在的是「赝主体」,对应着符号之镜
实相界存在的是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你认为的那个「自我」是不存在的,自我是披着象征性人皮的「空无」
这三面镜子贯串着我们的一生,我们在这三面镜子中误认了自己,这里的镜子是你在他者映射出的那个幻象,你从他者的反馈看见了自己,就是你以为的「你」。佛洛依德提出过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动物性的,超我是道德性的,只有自我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它是人的系统,控制着人和现实世界互动的机制。
拉康认为,自我从一开始就是伪的,假的,虚幻的,一切疯狂都源于我们最初的误认,按照拉康的说法,你只是空无
一开始,什么也没有,但此刻在你眼前出现一面镜子,你获得了最初的同一性,最初的伪我出现了,随着他人的目光的规范,你通过他人的目光确认了自己,第二层伪我出现,而后,你进入社会,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困在了能指之链和意义之网中,第三层伪我出现,最初的空无形成了俄罗斯套娃,形成一个充满了张力的虚妄结构,关于实相界,在这个幻象世界中,无虚构了我,我虚构了我们,我们之间的符号虚构了文化,幻象之上的幻象之上的幻象,这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虚无主义
对于能指之链和意义之网,佛的解脱之道不是扩大这个网,而是直接消失,将【我】修成【空】,佛家讲求闻思修,修是重中之重,佛学的核心理论就是【四圣谛】,也是我们常见的:苦集灭道,这是佛家的核心价值观
“圣”意为圣洁或高尚,“谛”意为真理,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集灭道是佛的第一性原理【缘起性空】的“外推”
佛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和合而成,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他们没有自性,只有空性
变动不居的因缘和合,因为思维、概念、语言的缘故,被我们「以为」是有自性的存在,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一切存在,必定是痛苦的。这就是苦谛。苦谛给了佛学一个非常“殊胜”的理论根基。存在就是痛苦,佛陀总结了八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所谓「集谛」,就是对痛苦起因的解释,我们经常听到的贪嗔痴三毒,就包含在集谛里面。了解了痛苦的起因,怎么灭了它呢?「灭谛」讲的就是灭除苦厄的原理。「道谛」则是具体的修行方法。
佛家发展出了一套渐次分明的实修之道,在《缘起圣道经》中释迦佛强调八正道是古代证道者采用的方式。概括起来这八种方式(八支)就是:懂得真理(正见)、树立正确的目标(正志)、不说恶言妄语(正语)、不做坏事(正业)、用正当的方式谋生(正命)、勤修精进(正方便)、端正思想不生恶念(正念)和保持禅定的心理状态(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