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语,叫做「公道自在人心」。在人心里,的确住着仁义道德,可是这个仁义道德通常的情况是:我希望别人对自己能仁义道德,至于我要不要对别人仁义道德,那还得「看情况」。
你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思想实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都是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既然这种思想是利他的,那为什么想要拥有这些解决方案,还要收费?所有的东西都免费拿,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爱无疆吗?
如果把大爱无疆背后的主语换一下,从别人的大爱无疆,替换成你自己拿出自己的私人利益,对别人大爱无疆,你愿意吗?如果打工不给你发工资,你愿意吗?
很显然,不愿意把自己的私利拿出来跟别人分享,是绝大多数人的内心答案。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驱动,才是现实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
这种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有,因为它就来自人性中「求生存」的一面。如果继续深挖,求生存是动物身上的一种「兽性」,是一种最原始的占有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别感性的「本我」,是非理性的存在。这个世界有阴,就有阳,还有阴阳互动产生的阴阳平衡。「超我」就是本我的另一面,是道德、理性的化身,会限制本我。而每个人,就处于本我与超我的动态平衡中,达到「自我」的状态。
而超我,表面上是本我的限制,实际上也有跟本我融合的一面,把本我包装成自我。
本我的真实状态,是自私自利的。如果以这样的真面目示人,就会没有朋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别人从你这里占不到便宜,还得付出自己的利益让你占便宜,凭什么?所以太本我的人,在社会上没朋友,这就是财聚,则人散。
相反,如果太考虑别人的利益,任何事情不分场景都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就是「烂好人」,是镰刀眼中的优质韭菜。
把这两种极端进行合理的融合,就变成了这种状态:既保留了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同时又能用给社会做贡献为理由,包装自己的高大形象。钱赚到手了,还博得了一个好名声,就成了妥妥的「名利双收」。
然而,现实世界是:能赚钱的人是大老粗,有文化的人却不赚钱。所以很多大老粗会雇佣文化人来包装自己,文化人也依靠自己的包装手艺赚到了钱,彼此都各取所需。从古至今,人类在这个游戏已经玩儿了上千年,未来也还会持续玩下去。
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而自己却没有做到的,比比皆是。这就是「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