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孩子的教育,每位父母都会心头一紧,在教育这条路中,有多少无奈难以言表,有多少弯路不小心就踏错。我相信,为人父母,没有人不想做好。自孩子出生时,我们就直接晋升为父母,只是,没有人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演好“父母”这个角色。每一个父母都是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只不过有的人逐渐练就做父母的技能,而有的人依旧学不会和孩子融洽相处,学不会处理这段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根本的东西,而在融洽的关系中不断回应孩子,也有助于让关系更为融洽。这是一个细腻的过程,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中,都细致的进行了论述,相信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学习到,那真的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呢?怎样才算是看见。武志红认为,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很多成年人在得不到期望的回应时,情绪尚且会激烈波动。更何况幼小的孩子。他们更是如此。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就像是一缕阳光照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这就要求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基本满意的关系。否则,父母再劳心劳力,孩子也全然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这种情况下,父母的付出全是白费的,由此,亲自冲突在所难免,教养也变成来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大多数父母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小时候跟自己很亲近的孩子,长大后跟自己越来越生疏,自己与孩子之间似乎出现了一个“第三者”,夺走了孩子的关注。孩子变得与父母无法沟通,也不愿沟通,父母的苦口婆心,还没有同龄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更有吸引力。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特殊关系,一旦缺失,教养就没有了根基。而这种关系,就是被人类发展心理学家称作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不被看见,亲子关系就会受到各种干扰乃至遭到其他关系的破坏。
这本书就是围绕依恋关系来展开论述,孩子天生会想和父母亲近,主要靠的就是依恋。只要依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各凭本能万恒教养子女的使命。但当依恋出现问题,父母的本能就会失灵。当孩子感觉父母无法主导自己时,而自己对依恋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就会自动依赖其他关系,不再相信父母。他们便不再把父母、老师或其他成年人视为导师或榜样,而是转向了并不具备教养能力的群体--同伴。同伴导向,会削弱父母的权威。让父母不得不依据各种手册、专家建议及社会期望来教养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得像没有父母一样,特别是和同伴在一起的时候,关于父母他们只字不提,父母成了被忽略的角色。孩子一旦选择忠于同伴,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再站在父母这边,不应该听父母的话。所以,孩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源于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包括青春期问题,各种叛逆问题。因此,解决的关键,就是重塑父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关系。父母才能重新掌握对小孩的教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