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面对面》播出《踢球吧,女孩》,让我也想起了当年那些在绿茵场上奔跑踢球的岁月。
初中的时候,班里同学关系融洽,经常一大群同学一起玩乐,当年的我,爱玩,短发,如个男生。可能是因为身高的原因,被选入了校篮球队培训。峰、苗、青好几个一起玩男生都爱踢球,适逢县里打算组建少年男女足球队,他们就建议我们去试试。想着自己篮球并不咋样,于是,就和枚转投足球去了。
足球,毕竟不是全民运动,女足,更是一个新兴的玩意,而且是首届,没几个人普及。既然是县队,队员当然得在城区的几所中学中选拔,而兴趣,基本上就是优先考虑的条件。
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当时是奔着什么目的而去,虽然说训练有点补贴、取得成绩中考可以加分,有这些所谓的诱惑,但好像,贪玩,才是更大的主因。
训练在另一所城区中学,每天下午到了第三节课,当其他同学都在认真自习的时候,我们几个就骑着自行车、穿过县城,训练去了。
体能、颠球、猜球、运球……毫无基础,我们一切从零开始。
其实我是不懂自己怎么被选进球队的,体育,小学期间从来就不是我的强项。相比那些从田径队里过来的队友,简直就是一个垫底:没爆发力、没速度、没体能……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手长脚长。
一段时间的观察,人员基本筛选固定下来,每个人适合什么位置,教练心里有底,当然,没有速度、没有爆发、略显羸弱的我,就被派到了驻守大门。
人员初步确定,在总教练冼、男队教练林、女队教练古的带领下,我们就正式开始了系统的训练。
冼教,此前在我们学校执教,凶、不讲情面,是他给我们学生的印象。那时候,黑面神般的他总是一脸的无奈:
你们那个叫什么运球啊?把球一踢,都在追着球跑了!
古sir是守门员出身,女队由冼教兼顾,因此他就基本把训练重心放在门员这,还不时给我灌输守门员重要性的思想。
发球,尤其是大脚发球,是后卫和门员必练的一个项目。女孩气力稍弱,因此古sir就总让我们使劲狠狠地踢,有多远踢多远,他负责捡球。练习的地方对面是一个小山坡,蒋是后卫,就跟我合计,把球往山上踢:
教练,球踢到山上去了!
不知道古sir嘟囔着爬山捡球的时候,有没看到我们那坏坏的笑容。
暑假,就进入了全身心训练的关键时期,每天,晨练一轮,下午4点后一轮。说不辛苦那可能是自我安慰,不过好像也没谁想过要放弃。一个假期下来,女孩们都被晒得黝黑。那时的跑道,印象中是用石渣铺的,在练习倒后跑时,不小心绊倒,至今,手肘上还留下了疤痕。
有人曾问我:作为一个守门员,你有扑过球吗?
有!有过。不过都不是在正式的赛场上,是在练习赛的时候。
说到练习赛,我们会跟男生打混合赛,也会跟其他的球队比试。记得有一次,教练带我们去到市区一所学校,与她们代表的区队交流。临行前,教练叮嘱我们,交流,一是锻炼我们自己的能力,二是观察对方的水平,要适当收藏我们自己的实力。那次的比赛结果我已经忘了说谁赢谁输,只记得我们有人跟对方队员吵了起来,教练是一番见惯风雨的神情:平常的传球训练,有人因为球传得不够到位发牢骚,而对方就认为谁都难免有误,一来二去说多了两句,无意就变成了故意,谁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赛场上嘛,肢体接触、合理冲撞,已经是见惯不怪了。
后来,比赛期间,我们在食堂遇到对方,队友很快就认了出来:那个就是xx跟xx吵过架的。
原来,吵架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人刻骨铭心深深记住。
虽然扑救的技艺没用上几回,但那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倒是练就了一点。记得有一次课间,跟同学追闹,一不留神,在湿滑的地面摔倒,但那一瞬,迅即地就顺势一滚,竟然毫发无伤。
磨刀千日,终用一时。经过暑假的艰苦集训后,我们就代表县里出征去参加市里的运动会了。
第一次这样集体出门,队员都十分兴奋,叽叽喳喳,闹腾到总要被教练催几次才肯作罢去休息。
女子足球少年组,总共就3支队伍。
第一场比赛,球虽然一直控制在对方的半场内,后卫和我就像是在场外观战似的,但也磨得有点让人心慌,比分一直持续在0:0。最后7分钟,对方后卫竟然一个乌龙防守,头球攻进自家球门。进球那一瞬,古sir欢呼雀跃、蹦跳得半天高,比我们任何人都激动。趁势,我们又陆续攻进了球,赢了首场。
随后,我们又赢了另一队。
循环淘汰,女子组很快就完成了全部比赛,男子组还在继续,同甘共苦的念头让我们不忍心丢下小伙伴们,于是,被教练赶回学校后,我们又偷偷请假,坐车溜回了赛场。没想到一到体育中心,就被教练发现了。还好,教练还算仁慈,虽然没让我们陪到最后,但也批准了观看当天的比赛。
那一年,1988年,韶关市第八届运动会少年足球赛,女子组第一名——乐昌队。男子队获第二名。
那一年,14岁。
【后记】
比赛过后,我们几个队员被市队教练相中邀请去集训,但被教练婉拒了,他希望来自重点中学的我们还是以学业为重,毕竟,那个年代,女子足球的前尘还是很渺茫的。
此后,对于足球,就基本是一别两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