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整洁,那种井井有条、一层不染的秩序感让我心生安宁。然而上周三,当我推开家门看到眼前这一幕时,内心居然满是欣喜和激动。
我想象着月儿抓着爽身粉四处撒欢的小样,小手肆意地抓一把,胡乱地洒开,小嘴“咯咯”地笑,小眼眯成了月牙儿,小脸成了小花猫一样,衣服早已是白花花。从眼前的场景来看,爷爷是默许月儿玩的,感谢爷爷对月儿的“纵容”。如果是外婆,或许月儿早已被制止。如果我在场,会和月儿一起撒欢。我都能感受到双手伸进爽身粉那刻的柔软和细腻,全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整个人都乐开了花。小毛娃对一切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我觉得这般大的娃儿可以肆意玩耍,只要没有安全威胁。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立的规矩太多,这不能弄,那不能碰。现在的我更懂得孩子们的需求。在给小宝宝建立规则前,先给她满满的爱和自由,当她获得的爱和自由越多,内在的探索需求越被满足,或许她将来越有勇气和能力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
在家,我经常因“纵容”月儿,挨我妈批,汤Sir属于墙头草,觉得无伤大雅时倒向我,看不顺眼时便倒向我妈。我因为懂得,所以坚持。厚着脸,顶着骂,努力为月儿撑起一片自由探索的天空。
我淘米煮饭时,抓住难得的机会给月儿特殊待遇,让她把小手伸进米袋。月儿开心地抓满两只手,像抢来似的跑出去,走一路洒一路。我鼓励月儿脱掉鞋子踩踩看。果真她一屁股坐在地板上,使劲拽鞋子,然后晃晃悠悠地冲过来,踩在米粒上。我说,“月儿按摩啦!”。 显然有点硌脚,月儿龇牙咧嘴地叫着“按摩啦!按摩啦!” 我一直想把米换成沙,好想念把脚埋进细沙的美妙。我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适用于育儿。我小时候喜欢做的事情,想来孩子们现在也喜欢。我小时候不喜欢的事情,孩子们现在自然也不喜欢。
上周大宝和好朋友到同学家去做客。晚上我去接她们,见了面大宝略带沮丧地告诉我,“妈妈,今晚我在餐厅不小心打碎一个碗。”我平静地说,“碎碎平安,下次注意就好了。谁都会不小心的。” 我刚说完,就听到她轻松地和后座的好朋友嘀咕到,“我说吧。我妈肯定这么说。” 她在自豪我没有批她一顿。小时候的我因为打碎一只碗被妈妈骂过。小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本就内疚。如果这时再挨父母训斥一顿,小孩子会心生害怕。然而越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后来只要不小心打碎碗碟,我便悄悄把碎片残渣甩得远远地,默默祈祷别被妈妈发现。
除了允许孩子们犯错,同时走进她们的世界,了解她们的喜好,学习她们的语言。有一天晚上,大宝坐在书桌前贴纹身。我凑上前去,“吆,好看,帮妈妈贴一个吧。”大宝左挑右选帮我找了一个,认真贴在我的手臂上。一边贴一边和我聊天,说最近哪个同学因为贴纹身挨妈妈骂了。她妈妈说,“成天就知道贴这些东西,你看看你的成绩直线下降。”我顺势问她,“成绩和贴这些有关系吗?”大宝自然平静地和我一问一答。从她的神态、语调和语言来看,妈妈们的担心确实是多余的。孩子只因喜欢。
坐在地铁上写着和娃儿的趣事,无意听到身边两个妈妈在分享打孩子的经历,她家孩子被打的嚎啕大哭,报警把警察叫来了。可悲的妈妈、可怜的孩子!宁愿发火动气,闹得鸡飞狗跳,也不愿动脑学习。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用来修我们的。努力做一个令自己喜欢的妈妈,接纳孩子,鼓励她们大胆探索尝试,无需说教与打骂,温柔而坚定地陪伴孩子在爱和规则下自由快乐地生长。